西安,还是长安

一、西安等于长安吗

中国的首都,一般都以“京”为代号,出现在我们的地图上。比如北京,不但是辽金元明清五朝古都,也是北洋政府和新中国的首都。还有南京,六朝金粉帝王州。

但是在中国还有一个城市,今天的中国人已经不称呼它为“京”了,但是它仍然是我们心理上和文化上重要的首都之一-----西安。

说起西安,人们总会说起它有一个曾用名叫“长安”。那么西安就等于长安吗。还有西安市区南边的长安县(年改为长安区)和长安城以及西安市又是什么关系?

西安市地图,新城、莲湖、碑林三区为西安老城区,是在隋唐长安皇城和明清西安府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雁塔区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高校的建设也与老城区完全融为一体。长安区在西安市区南,属于新兴开发的城区。

公元年,权臣李渊废隋恭帝杨侑自立为帝,李唐王朝正式开国。同时伴随着隋朝的灭亡,李渊把隋王朝的首都大兴城改名为长安城,取“长治久安”之意。这也就是我们一般会提到的唐长安城。

唐朝开国皇帝李渊

不过长安城只不过是当时城池的名字,并不是行政区划名。事实上,唐朝的首都如果用今天通用的行政区划语言来说应当是京畿道京兆府。京兆府的长官叫京兆尹,管辖今天陕西省的西安、咸阳和铜川一带。我们耳熟能详的宰相宋璟、杨贵妃的族兄杨国忠和大诗人韩愈都担任过此职务,类似于今天的北京市市委书记。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韩愈了,因为他在京兆尹的任上时有有一次出行,仪仗队撞上了正在驴子上“推敲”的贾岛。这段佳话至今被记载在我们的初中语文课本里面。

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

唐朝实行的是道—府(州)—县三级行政体制,类似于今天的省--市--县三级。所以说,府是不直接管民的,要通过下层的县级行政机构。唐政府在京兆尹下面设了二十二个县,其中管理长安城这座城池的是长安和万年二县。也就是说,长安县和万年县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北京市西城区和东城区。而且很有意思的是,今天北京市的东西城分界线是以老北京的中轴线为界,而长安万年二县也是以唐长安城的中轴线----朱雀大街为界。去年全网爆火的《长安十二时辰》中,雷佳音饰演的张小敬的官职是万年县不良帅,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北京市东城区公安局刑警大队大队长。

唐人张小敬

从上文可以看出,在行政区划上,长安只是一个县的名字,而这个县其实从唐朝到现在都一直存在。所以网上说的什么“长安改名为西安是最错误的改名”其实是不严谨的,因为长安县就没有改过名。今天的西安市是一个地级行政单位,所以说改名的是京兆府。而且唐长安城跟西安城也没有直接的继承关系,这个我下文还会再讲。

长安城的辉煌我在这里不多加赘述,想必全球华人都心里有数。我这里只讲一个数字,武则天执政时期,唐长安城有万常住人口,3万外国人在此居住。武则天时期中国人口万,今天中国人口约14亿。如果按同比例换算,长安城放到今天市区人口约万。年,上海市的市区人口是万,为全世界市区人口最多的城市。可以说,长安城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世界第一大城,而且国际化程度极高。今天北京市有临时来京外国人万,常住外国人6.4万。长安城如果用今天的中国人口按比例换算,则有约万外国人,要知道,那可是交通条件落后中古时代的世界,无数外国人或乘帆船或随驼队冒着生命危险来到这个被他们称为胡姆丹的城市(粟特语意为金殿)。

唐三彩胡人俑。盛唐时期,长安城中外国人极多,尤其是从中亚和西亚来的深目高鼻的白种人。这些人大都最后留在了中土。或与汉人通婚,或成为今天回族的祖先,不少回族同胞至今也有深目高鼻的显著特征。其实中国人原本有双眼皮基因的人非常少,历朝历代的白种胡人给我们的基因里带来了双眼皮。随便说一下,安禄山和史思明就是来自中亚的白种胡人,中国本土原来是没有安姓的,属于完全的外来姓氏,为白种胡人改汉姓而来。

但是凡事有兴必有衰。“徽人一炬,可怜焦土。”安徽人朱温在年挟持唐昭宗李晔迁都洛阳。在迁都前,朱温下令火烧长安城,并迁走人民。昔日辉煌的长安成为一片瓦砾废墟。从此,长安城再也没成为过任何一个正统王朝的首都。年,唐亡。

一把大火烧掉长安城的权臣朱温,后篡唐自立,为后梁太祖

年3月,唐廷刚刚迁都到洛阳,朱温手下的得力干将韩建就把故长安城作为自己的大本营。面对眼前一片的瓦砾堆,韩建筹划建立新城。但当时由于连年战乱,关中地区人口凋敝,而且完全复建长安城也需要耗费大量财力。也出于便于守卫的考虑,韩建根据当时长安城仅存的人口规模,规划出了新城池的范围,就是唐长安城的皇城部分,这部分的面积仅仅为原长安城的八分之一,大概奠定了明清西安府城和今天西安老城区范围的雏形。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唐代大雁塔是长安城的中心,而在近现代大雁塔却成为了西安的郊区,直到现在,虽然那里早就完全实现了城镇化改造,但是那里仍然被称之为“曲江新区”。自韩建重修新城起,长安城作为正式的城池名号的历史就结束了,在后来历朝历代的更替中,长安有了自己的新名字,韩建的天佑军城、五代的大安城、宋朝的京兆府城、元朝奉元城等。

图为隋唐两朝的长安城,南城墙在今天西安的南三环附近。韩建新修的城池仅仅是该图橙色地区的面积。明朝占领西安后,把东城墙扩展到了永兴坊一带,形成明清两朝的西安府城。

年,明朝开国后的第二年,大将徐达占领了元朝的奉元城,并正式将元朝在关中地区以今天西安为核心设置的奉元路改名为西安府,原奉元城也就变成了西安城。

讲到这,大家也就明白了,其实并没有人改变长安的姓名,唐长安城在遭到了彻底的破坏后这个城池就没了。至于后来韩建修建的新城由于面积太小,配不上“长安”这么霸气的名字,韩大帅自己给这座城取了个新名字。虽然从唐亡到元朝一直有非正式场合称呼这里为长安城,但是那都不再是官方对于城池的命名了。

西安城正名以后,朱元璋为了让自己的二儿子朱樉到西安就藩,扩建了元朝的奉元城,把原城墙向东移,从今天西安的解放路一带扩展至今天西安东城墙的范围。这一扩不要紧,就把著名的网红打卡点永兴坊给裹进来了,所以西安的旅游事业也有朱元璋的功劳。明清两朝西安府城的面积也就是今天西安老城区的面积。

很多不明就里的游客以为西安城墙是唐代遗留,实际上是明城墙,至今六百余年。

那么西安市区南边的那个长安区是个啥东西?

这又要扯到行政区划的演变了。

明清两朝的行政区划是省---府(州)---县(州)三级。同样,府是不能直接管人的,还是要通过县。明朝的西安府领六州三十一县,清朝虽然有调整,不过大体一致。而管辖西安府城市区的则是长安和咸宁二县,同样类似于今天北京的东城区和西城区。年清朝灭亡,全国废府,也就是说,西安府就没了,咸宁县也被裁撤。原西安府城内市区的土地,尽归长安县管辖,长安县也直接受陕西省政府的管理。不过由于长安县还管辖着西安郊区的很多农村,所以说当时的人们依旧习惯把西安市区叫做西安城,以示区别。

清代西安府行政区划图,其管辖的范围远远大于今天的西安市

年,北伐成功,新兴的国民党政府把长安县内的原西安府城的区域单独划出,成立新的西安市,而长安县的县政府也由西安市区迁到了南郊,大体形成了今天长安区与西安主城区分离的局面。另外多说一句,民国时期县市是平级的,并不像我们现在是市管县,西安市与长安县是平级单位,直到年西安成为了国民党政府的直辖市,与陕西省平级。至于西安市把长安县并入自己的行政区划范围,那都是解放后的事情了。

作为民国直辖市的西安,只管辖城墙内老城区的范围,所以在地图上只有一个点。

现在一直有人呼吁把西安复名为长安。这一点我是完全赞同的。因为当初韩建放弃长安名号另起他名,包括朱元璋也不用长安名号,根本原因就是这座唐末建造的新城池太小了,根本不配长安的大气。但是今天的西安城区面积不但早已远远超过了西安府城的面积也超过了唐长安城的面积,大唐芙蓉园在唐朝就是西安城的东南角,但今天已经是西安城区南三环以里的地方了。况且西安与咸阳也在逐渐靠拢,西咸一体化势不可挡。如今的关中明珠长安名号实至名归。

二、究竟有几座长安城

我们都知道长安是十三朝古都。但是大家好像以为这十三个朝代使用的都城是一个地方。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甚至有的朝代的都城根本就不叫“长安”,而且有的跟今天的西安市其实也没啥直接关系。

最早定都在西安附近的是周朝的镐京城。根据考古学家的考证,这个地方在今天西安市长安区的斗门街道。虽然行政区划上隶属于西安,但是这个斗门街道距离西安市区足足三十公里,并不是我们理解的那个长安城的地域。之后在这里建都的秦朝,都城名为咸阳,是今天咸阳市的秦都区,行政上与西安市没有关系。不过在古代由于咸阳长期属于京兆府和西安府,所以我们也把秦朝算作了在西安建都的王朝。

西安历代国都分布图

汉朝是第一个把自己首都叫做长安的王朝。汉朝的长安城并没有用秦始皇的咸阳城,因为它被项羽一把大火烧没了。刘邦在渭河以南营建了自己的新都,在今天西安市的未央区,话说这个未央区的得名就是来自汉长安城的未央宫。这个汉长安城至今留有遗址,距离西安市中心20公里。这个汉长安城用的时间挺长的,从西汉建立的公园前年一直到年隋朝统一中国,大概八百年,十三朝中大部分建都西安的朝代都是在汉长安城建都。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位于今天西安市未央区

年,隋朝统一中国,开始谋划筹建新都。当时的隋朝定都在汉长安城,但是由于八百年的使用,汉长安城已经没法住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城市里已经没有办法吃水了。当时的人们可没有下水管道系统,排泄物就往城外泼。由于泼了八百年,地下水已经变得咸卤,无法正常饮用,当时的人们可都是喝井水的。另外隋文帝平定南方,结束了中国四百年的大分裂时代,汉长安城的面积已经满足不了皇帝展示自己的功劳了。于是他命令鲜卑族的著名建筑家、风水大师宇文恺,在汉长安城的东南面20公里处建立新都。这个都城完全按照《周易》的学说建造,文帝十分满意,命名为大兴城。隋朝灭亡后,唐朝把这里改名为长安城,也就有了大名鼎鼎的唐长安城,也是我们说的最多的长安城。

纪念宇文恺营造大兴城(长安)的纪念碑

其实,很多的古老城池也都不止一座。比如北京城,有辽南京城、金中都城、元大都城和明清北京城四座。今天的北京市是以明清北京城为基础扩展的。太原城也有唐晋阳城和宋元明清的太原府城之分。

这么算下来,从周的镐京城到秦的咸阳城再到汉的长安城和唐的长安城以及韩建建立的新城。总共有前前后后五座长安城,其中今天西安市的城区范围与唐长安城最为接近。

三、永远的废都

那么在唐朝灭亡以后,历史上有没有让长安再次成为都城的机会呢?

其实是有的,两次,一次远,一次近。

先说远的。明朝建立之后,“大汉族主义者”朱元璋曾经很正式的考虑过把都城从南京迁到西安。原因有二,一、历史上定都南京的朝代虽多,但没有一个是长命或者大一统的王朝,全部偏安一隅。事实上,只有明朝是唯一一个建都在南京的大一统王朝。二、朱元璋是一个狂热的汉文化爱好者和汉文化复兴主义者,任何一个汉族人对长安总有一种建都的执念,毕竟周秦汉唐这四个最强盛的汉族中原王朝就建都于此。

想把国都迁到西安的朱元璋

为了正式把都城迁到西安,朱元璋派还专门派太子朱标到西安实地考察。太子朱标认真的考察了西安及关中地区的地理条件,得出了“天下形盛地”和“河山之胜可以耸诸侯之望,举天下莫关中若也。”的结论。但是奈何朱标在回南京途中在半路病死,朱元璋十分痛心,也就把迁都的事情抛在脑后了。再加上后来燕王篡位,迁都北京,西安就更没有可能成为都城了。如果朱标能够长寿一些,那么明朝的首都迁到西安是肯定的了。

近的一次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年元月初,当时时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城市工作部部长的王稼祥到西柏坡去看望毛泽东。面对全中国即将迎来的彻底解放,新政权即将建立,毛泽东兴致勃勃地问起王稼祥关于将来新的人民政权定都在哪的意见。

长征途中,左起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博古。王稼祥在遵义会议上有功,坚定地投了毛泽东一票,成为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成员,排名在毛泽东之前。他也是中共党内首次提出“毛泽东思想”的人,建国后长期担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领导中共与兄弟党的联系工作和支援国际革命。

毛泽东心中早有算盘,他给王稼祥提供了五个备选方案。分别是南京、西安、开封、洛阳和北京,这正好也是我们常说的“五大古都”。

当提及西安的时候,王稼祥说:“缺陷是太偏西,现在中国的疆域不是秦汉隋唐时代了,那时长城就是边境线,现在长城横卧于中国的腹地。因此西安在地理位置上已不再具备有中心的特点。”也由此西安最后一次失去了成为首都的机会。

王稼祥的这一番话是很有道理的。古代中国营造大城池一是政治中心,二是军事要冲,西安在这两方面在古代尤为突出:周秦两朝的先民发源于西北,作为西北地理位置最好的西安便脱颖而出成为首善之区;秦汉以后,西安距长城较近,抵御外族的军事作用便更加重要。另外汉人王朝要想控制西域,则必须定都西安,否则将鞭长莫及。但是这些优势在清朝入关之后,就不复存在了。另外王稼祥讲的“太偏西”也是对的。安史之乱以后,我国经济重心彻底移向东南。到近代,东部沿海又成为我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密集、铁路网最四通八达的地区。作为西北重镇的西安其战略价值和经济价值已经远远不如汉唐时代了。西安,永远成为了中国的废都。

清代宫廷画,《平准噶尔回部得胜图》。清军入关以后,不但征服了汉人的土地,还接连对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用兵。康熙年间,通过盟旗制度完全控制了内外蒙古。乾隆年间又征服了西域的准噶尔部(蒙古族)和回部(维吾尔族),通过设立伊犁将军完全控制了这一地区,并将此地赐名新疆,意为“新的疆土”。自此,中原地区再也没有来自漠北和西北的边患问题,西安的军事优势不再那么突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duzx.com/xdxyw/8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