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人著述叙录四种
文/田君
一、《疑辩录》三卷,明周洪谟撰
周洪谟(—),字尧弼,明叙州府长宁县(治今四川长宁县南)人。博闻强记,善文词,正统十年()殿试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南京国子监祭酒、北京国子监祭酒,学政为之肃然。官至礼部尚书,加太子少保。为官好上疏建白,病笃将殁之时,犹上安中国、定四裔十事。享年七十二,谥文安。
主要著述有《疑辩录》《叙州府志》《箐斋读书录》《箐斋集》《南皋集》等。《明史》卷一八四有传。
据卷首《自序》“臣昔为祭酒时,既以辩疑为职,每遇六堂会讲之暇,诸生有疑而问者,必与辩焉。欲其易晓,初不惧其词之俚;随其所请,亦不计其言之复”,“故臣与诸生答问,不得不剖析到底,讲贯明白。其后诸生互录所得,以备参考,乃又取而裁之,名曰《疑辩录》”。
此乃洪谟官祭酒时与诸生讲论之语,答疑解惑,汇编进献于朝,其用意在于“复俾诸生各录一帙,以就正于有道之士,亦所谓宁为朱子忠臣、毋为朱子佞臣之意云”。
是书凡三卷,卷上为“先儒训释有害经旨者二十四条”,卷中为“先儒训释有误经旨者五十五条”“先儒训释与经旨不协者二十五条”,卷下为“发明先儒言外之意百又七条”。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曰“至下卷则多属空言,益无所取矣”,而卷上与卷中,合百有四条,辨正“四书”“五经”训释与经旨违误者,为全编实学所在。
其间尤以考辨礼制见长,如卷上“祭用尸”条、“古者神道尚左不尚右”条、“古者人道尚左不尚右”条等,皆文献足征,可谓考证博洽。于先儒权威说法,皆不盲从,多有疑辩。
以卷中《易·小畜》“密云不雨,自我西郊”条为例,针对司马迁《史记·周本纪》西伯“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朱熹《周易本义》亦取其说,谓文王演《易》于羑里,视岐周为西方,故曰“密云不雨,自我西郊”。
周氏疑曰“然而国外百里为郊,羑里、岐周相去二千余里,使文王演《易》羑里,岂得远指岐周以为西郊哉”,继而辩之曰“盖文王既出羑里而演《易》岐周,故云然也”,且引《周礼》“三易”之经卦、别卦,为之佐证曰“则夏商之《易》,已有六十四卦,不待文王益之而后然也”,可谓疑而能辩,且辩之成理。如是说经解义,皆有益经旨,颇资参正焉。
是书有《璜川吴氏经学丛书》吴志忠校刊本;又有《丛书集成三编》本,亦据吴志忠校刊本影印。
二、《升庵经说》十四卷,明杨慎撰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别号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等,少师杨廷和之子,明成都府新都县(治今四川新都县)人。
年二十四,举正德六年()殿试状元,授翰林修撰。劝阻武宗出游,抗疏切谏未成,寻称病告归。世宗即位,改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因“大礼议”案牵连,充军云南永昌卫(今属云南大理)。
既投荒多暇,书无所不览,乃游历名胜古迹,考察风土人情,于诗文、艺术、音韵、散曲、地理、民俗等领域,皆卓有建树。其记诵之博,著述之富,为有明一代之冠。尝语人曰“资性不足恃,日新德业,当自学问中来”。卒年七十二。隆庆初,追赠光禄少卿。天启中,追谥文宪。
杨慎《题东坡潇湘竹石图卷》
主要著述有《滇程记》《丹铅总录》《古音猎要》《全蜀艺文志》《升庵经说》《春秋地名考》等,部分著述编入《升庵合集》。《明史》卷一九二有传。
据《函海》本卷首,有清人李调元识语,“按《升庵经说》,《千顷堂书目》作八卷,注云一本作六卷,今焦竑刊本作十四卷,多至倍余,盖皆后人抄逸,而此独完善,洵足本也”,可知《函海》本所用底本乃焦竑十四卷刊本,调元据之重刻。焦竑刊本已佚,今惟存《函海》本,亦十四卷,盖完书也。
杨氏雄才博雅,精于考证,披沙拣金,在在见宝。
以卷一“密云不雨”条为例,“《易》曰:‘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天地之气,东北阳也,西南阴也”,“俗谚云‘云往东,一场空;云往西,马溅泥;云往南,水潭潭;云往北,好晒麦’,是其验也,又验之风雷亦然”,“一阳生于子仲,天之气所始也,卦又当坎北,非阳而何?一阴生于午仲,地之气所始也,卦又当离南,非阴而何”,以文献与谣谚互证,阴阳与卦位相合,可谓融会贯通,卓然有识者也。
又如卷四“庐有五义”条,“《说文》:‘庐,寄也。秋冬去,春夏居。’盖古者一夫五亩之宅,二亩半在邑城中之奠居,二亩半在田野外之寄居,《诗》云‘中田有庐’是也。《周官》凡国,‘十里有庐’,则宾客寄舍也。‘三年之丧’,‘倚庐’,则门中之外室也。北狄穹庐,则逐水草无定居之毡室也。
《考工记》‘秦无庐’,谓矛戟柄、竹攒柲,其音转作卢,而字作庐云”,核之《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赵岐注“庐井、邑居各二亩半以为宅,各入保城二亩半,故为五亩也”。
杨氏此条,虽寥寥数语,却牵涉甚广,涉及《说文》《小雅·信南山》《地官·司徒·遗人》《礼记·三年问》《考工记》《孟子》,其经学修养,可见一斑。《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曰“此编为明人经说之翘楚”,诚乎蜀学之光,通人之才也。
明焦竑十四卷刊本,业已佚失;今存清李调元《函海》本,据焦竑本重刻;又有《丛书集成初编》本,据《函海》本排印。
三、《制义科琐记》四卷,清李调元撰
李调元(—),字羹堂,号雨村,别号童山蠢翁,清四川罗江(今属四川德阳)人。乾隆朝进士,累官至直隶通永道,遭诬陷发配伊犁,后以母老赎归。
调元博学多才,与张问陶、彭端淑齐名,时称“蜀中三才子”,又与从弟鼎元、骥元并擅诗名,有“绵州三李”之称。
晚年潜心治学,以著述自娱,成果甚夥,著有《蜀雅》《南越笔记》《出口程记》《雨村曲话》《月令气候图说》《周礼摘笺》等,编有《全五代诗》《函海》等。清代杨懋修《李雨村先生年谱》、今人杨世明《李调元年谱略稿》可参考。
制义,亦称制艺,即八股文,《明史·选举志》云“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姚华《论文后编》述其来历,“熙宁中,王安石创立经义,以为取士之格。明复仿之,更变其式,不惟陈义,并尚代言,体用排偶,谓之八比,通称制艺”。
李调元《自序》曰“我朝承前明之法,以八股选士,则其盛又前古所未有者”。其题名“制义科”,乃明清举业之谓也。其间掌故,杂载于高文典册、稗官野史,文人学士多喜谈而乐道之。调元于诵读之余,随见摘抄,自明洪武开科以至乾隆年间,共得百十条,勒成一书,足备观览。
本书之体例,以专题叙列,详其始末,内容涉及科举制度,如“制义开科之始”,“初设科举条格记”。“颁行科举成式”“状元坊”等,兼采科举特例,如“洪武罢会试”“三加礼”“不名”等,多记趣闻轶事,如“兄弟鼎甲”“典史中状元”“诏许归娶”“赐锭”“梓潼帝君”等。
其间所记载之掌故,例如“传鼓”条云“魏允中为诸生,副使王世贞大器之,岁乡试,世贞戒门吏曰‘非魏允中解元,无伐鼓以传也’,榜发果然”。又“哑子”条载“徐相国元文赴试金陵,一船家哑子忽迎曰‘状元来矣’。后魁天下,造一船与之,俾温饱终身”,多时人津津乐道之事。虽非尽为可据,然零金碎玉,亦属不少,可资博闻。
有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乾隆李氏万卷楼刊《函海》本,《续修四库全书》据以影印。
四、《忠武公年谱》一卷,清杨国桢撰
杨国桢(—),字海梁,清四川崇庆(今四川崇州)人,杨遇春之子。嘉庆九年举人,入赀为户部郎中,出任颍州知府,累迁河南布政使。
于回疆平定之后,因其父勋著,道光推恩擢为河南巡抚,疏请留其父部将训练河南兵,以父子同时膺疆寄,与赵良栋、岳钟琪两家比盛。
遇春殁,袭侯爵,服除授山西巡抚,历官有声,擢闽浙总督,未能赴任,以腿疾乞归,在籍食俸,数年而卒。《清史稿》卷三四七有传。
谱主杨遇春(—),原名绍乳,字时斋,号慕常。乾隆时以武举效用督标,为福康安所识拔,先后随从福康安、额勒登保等镇压贵州苗民、川楚白莲教军,屡建战功,自把总擢至提督。
杨遇春画像
嘉庆十八年,陕甘总督那彦成镇压天理教,以遇春为参赞。道光时官至陕甘总督,赴回疆平定张格尔叛乱,图形紫光阁,晋封一等昭勇侯,卒谥忠武。
乾隆以后,国势渐颓,嘉道年间,愈演愈烈,谱文载有贵州苗民起事、湖北白莲教覃加耀、林之华起事、天理教李文成起事以及回疆张格尔叛乱,可资研者摭取。
又卷首记载谱主生年,为“乾隆二十六年庚辰十二月二十五日辰时”,以干支推之,“庚辰”乃乾隆二十五年。考清朱君炜所编《杨忠武公记事录》即作“二十五年”。此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适逢立春,谱主生于“庚辰十二月二十五日辰时”,春后出生算为一岁,是以作“乾隆二十六年庚辰”。其名“遇春”,盖取义焉。
有辽宁省图书馆藏清道光刊本,《续修四库全书》据以影印。另有清道光间李光涵《杨忠武公年谱》,乃据此本增编而成,亦可参考。
作者简介:田君,湖北武汉人,历史文献学博士、博士后,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人员。主要研究方向:历史文献学、儒学、经学、礼乐文化等。
文//节选自《巴蜀文献》第三辑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四川省重大文化工程
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