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是一座城市的独特印记,
更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
成都正发展“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将文化建设发展与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城市深度融合。成都全覆盖的文化设施建设是如何布局规划的呢?目前成都市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情况怎么样?拟建哪些重大文化设施项目?
凤凰山露天音乐广场预计9月建成目前,
成都已基本实现了
市、县、乡、村
四级公共文化阵地全覆盖,
已经初步建成
“15分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圈”。
在大型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方面成都博物馆新馆已开放运行,
新声剧场即将投入运营,
凤凰山露天音乐广场预计今年9月建成,
城市音乐厅已完成主体建筑并进入内部装修,
自然博物馆、城南文化中心
已完成项目选址并已确定了设计方案。
据了解,
成都市将规划建设一批重大文化设施,
拟建的20个城市级重大公共文化设施:
构建“双核、两带、三区、三脉络、多聚落”文化格局围绕成都确立的“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的网络化市域空间结构,成都将构建“双核、两带、三区、三脉络、多聚落”文化格局,形成“城市文化中心—城市文化副中心—区级文化聚落—基层文化服务网络”的布局模式
“双核”为老城文化设施核心区和天府新区文化设施核心区。
高标准建设“天府锦城”,依托“天府文化中心”(成都中心建设)项目,整合省、市级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剧场、音乐坊等周边设施,构建传承巴蜀文明、凸显成都历史人文禀赋的都市传统文化核心区。
结合天府公园设置天府新区媒体中心、天府维度数字空间馆、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音乐厅、科学馆等文化设施,构建弘扬、发展天府文化、彰显文化创新创造的都市现代文化核心区。
“两带”为龙泉山文化带,龙门山山前古镇文化带。
以洛带古镇、五凤古镇、云顶山遗址为核心的龙泉山麓古镇带布局各类公共文化空间。规划启动“天府文化艺术区”的筹划工作。
以川西民俗文化为依托,在以青城小镇、平乐古镇、街子古镇、白鹿小镇、安仁小镇为核心的龙门山麓古镇带布局各类公共文化空间。
“三区”则是指都江堰文化设施集群区、双流文化设施集群区和空港新城文化设施集群区;
“三脉络”指的是天府中轴、锦江绿道、锦城绿道,依托规划建设,强化文化展示,提供文化特色体验。
“多聚落”则是统筹布局形成均衡分布的区级文化中心和文化聚落,
龙泉驿皇冠湖城市副中心、简州新城、淮州新城、东部新城(三圣乡)、北部新城、武侯新城、青白江新城、温江光华、郫都新城、新都翠微湖等城市专业副中心及其他区级文化聚落。
完善基层文化设施在基层文化设施规划方面,
具备条件的区(市)县
规划建设区级综合博物馆或专题博物馆,
“中型馆”建设标准实施;
全面完善区(市)县
布局区级演艺中心(或多功能剧场);
具备条件的区(市)县
形成区级文化设施聚落。
实现文化设施差异化引导将实施差异化公共文化设施规划,
一方面精准规划,与人口结构相适应,
实现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差异化引导,
另一方面,
充分发挥公民作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主体作用,
突出自我设计、自我管理和自娱自乐,
激发公民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积极性,
满足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
不同区域对公共文化的个性化需求。
推进博物馆延时服务从去年8月1日起,
成都市属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
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开始延时服务,
下班后或者周末也可以去博物馆了。
下一步将继续在机制上创新,
推进延时服务,扩大免费范围,加大惠民力度。
大力推进全民阅读8项工程为了让更多市民爱上阅读,
成都大力推进8项重点工程:
1.优化实体书店布局,开展实体书店扶持奖励,在商区、景区、社区、学校创新开办书吧、书店;
2.建设青少年阅读中心,在市中心打造平方米的成都市青少年阅读中心,以青少年阅读为主题,开展全方位阅读服务,填补我市空白;
3.拓展公共阅读空间,公共图书馆与实体书店联手,在全市建成20家成都图书馆城市阅读空间;
4.投放阅读自助设施,在全市投放30台24小时自助书屋,图书更新率每月达10%,实现书屋图书通借通还;
5.开展品牌阅读活动,举办名人名家“百姓大讲堂”、青少年“线上阅读马拉松”、电视专栏“蓉城书话”、深入基层“阅读七进”等品牌阅读活动,全年达万场活动;
6.出版全民阅读读本,围绕天府文化,出版系列读本,赠送学校、图书馆、阅读空间、农家书屋达4万册;
7.发布全民阅读指数,在全市开展全民阅读指数测评,并发布指数报告;
8.媒体宣传舆论引领群众阅读,营造书香氛围。
来源:成都日报
编辑:侯渊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
*为保证画面质量请勿裁剪图片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