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中走来,新都区清流镇在文化本底与自然禀赋之基上,积淀,拓进,近年来于现代农业、文创产业领域等多方面持续发展,自成“清流一派”。
"4月9日,成都市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年成都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行动计划》,制定了成都乡村振兴“路线图”,从理念方向、规划体系、产业融合等方面部署了今年的相关工作。在相应政策支撑下,利用自身的区位、产业和传统优势,新都区清流镇以历史为依托,以农业为基石,以文化为延展,以旅游为桥梁,在“泉水、梨花、艾芜文化”等特色资源的托举下,坚持“文化为魂,生态为本,一三互动”发展思路,全力打造“泉映梨花”生态文化旅游小镇。
以规划设计提升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基础配套提升工程、艾芜文化传承工程、乡村旅游提升工程“五大工程”为抓手,构建“农商文旅”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产业发展之路。
其独特之处在于一方面坚持现代农业的深度拓进,保持本土社群和新型生产方式的融洽相处;另一方面多方整合资源发展文创文产新经济,以新元素新模式点亮老传统。
1西蜀古镇,文豪故里
清流镇古名清渔镇,北宋列为新繁两大古镇之一。清乾隆时改镇为场。民国十八年复名为镇。上世纪中叶随新繁(县)并入现新都区,距新都城区26千米,距成都市区33千米,处成都市新都区西北面。镇内交通纵贯南北,初步形成“三横三纵”交通格局。镇域水系环绕,天然泉水资源丰富,有“百泉之乡”之称。
清流镇人杰地灵,是著名流浪文豪艾芜、革命烈士何秉彝的故乡,素有“艾芜故里”之称。艾芜故居坐落于新都区清流镇翠云村4社汤家大院,是艾芜出生及童年生活的地方,于年7月动工恢复重建。
艾芜故居占地面积.16㎡,建筑面积.15㎡,沿袭了传统川西建筑风格,为四合院小青瓦坡屋面,配以草亭、轩。故居内设立陈列室,以展现艾芜一生的足迹。周边设有《蓉城受教》景观小品、广场等休憩观赏之处。汤家泉和乌木泉两处泉眼也正好紧挨故居,为故宅增添了些许鲜活气息。
集赏花休闲、鲜果采摘、餐饮娱乐为一体的黄龙梨花原
自年以来,清流镇整合特色泉水资源,以艾芜文化、特色农产品等为载体,依托黄龙梨花原,在每年3月均举办以“泉映梨花”为主题的梨花节,大力发展果蔬采摘品牌。
借年3月举办的第四届梨花节之契机,清流镇举行了《艾芜故里明珠清流》新书发布会及“缅怀先贤艾芜故居名家笔谈”。
同年6月以“传承艾芜精神发展天府文化”为主题,举办艾芜诞辰周年纪念活动暨《艾芜研究(第一辑)》新书首发仪式,将艾芜故居推至大众眼前。
年3月,艾芜故居同巴金故居、李劼人故居一起被成都市政府公布为首批成都市名人故居保护名录,为成都市首批文化地标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艾芜故居
2现代之声,深耕清流
清流镇是传统农业发展区,属于都江堰水系自流灌溉地。借着地理环境优势,清流镇着力构建农业“一园两区”布局,深入推进泉水梨“提质、增效、扩面”,计划以“六优”(优土、优耕、优种、优品、优质、优效)为核心,强化传统种植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提升精准农业比重,打造“泉映梨花”、“稻香田园”、“泉润渔米”、“泉水蔬菜”、“双创科技”5个现代农业功能区,以构建清流小镇现代农业新阶层。依托黄龙生态泉的自然优势,清流镇确定新九路示范线作为赏花基地规划区域。以黄龙梨花原为中心,将爱吾生态源、双车坊、艾芜故居等特色景点有机串联,打造成千亩黄龙泉水灌溉的集赏花休闲、鲜果采摘、餐饮娱乐为一体的“泉映梨花”赏花基地。目前已发展赏花基地规模种植达余亩。
☆在加快优质粮油规模种植区建设上,依托壹叁捌农业合作社,清流建设了万亩亿元粮经复合示范基地,并在全镇12个村(社区)积极推进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以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集约化为抓手,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的组织程度。
☆清流镇加快精品果蔬种植区建设。发展了亩大棚蔬菜,形成以泉水灌溉集成发展绿色生态蔬菜种植区,辐射带动周边农业发展。
通过对土壤的改良和灌溉条件的改善,合理规划亩梨树连片种植区域;
以“泉水梨种植+庭院经济”模式,结合精品川西林盘打造工程,建成50个庭院经济示范区。
清流镇有规划、有步骤的加强与新兴媒体及院校的战略合作,做优清流农产品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