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方言词典》封面
最近有个“四川方言词典”火了,很多小伙伴纷纷为其点赞:“壮哉我川渝方言,简单粗暴,深入民间,实用度爆表”。哪里的方言最好听?一直是一个惹争议的话题,因为人人都觉得自己的母语是最好听的。马克思认为德语最好听、列宁认为俄语最好听,我们四川人当然认为四川话最好听。但之前给大家介绍了四川各地方言差异很大,哪里的方言最好听就很难说,还是考察比较一下各地方言为好……
川剧和四川曲艺的语言都是成都话,但四川没有标准音,因此成都话不能说成标准四川话。成都话最好听吗?恐怕也有异议。因为有人觉得成都话鼻音重,男人们说话有点娘娘腔,听起来不舒服。
小标:卷舌音多的内江自贡话好听又搞笑
俗话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四川人说普通话”,四川人的普通话说不好,称之为‘椒盐普通话’,或曰“川普”。四川人说不好普通话的原因颇多,平舌卷舌音不分算是重要原因之一。四川大部分地区方言没有平舌和翘舌之分,基本上把普通话中翘舌音念为平舌音。
要说四川方言不能区分卷舌音和平舌音,就太冤枉了。处于原四川中心、夹在成都和重庆中间的内江和自贡地区的人,经常卷起舌头儿说话。比如自贡话,卷舌音就很重,而且很搞笑,主要因《抓壮丁》中的王保长,其奇特、幽默的自贡话在人们心中印象太深了。
由于王保长太经典,自贡话又很搞笑,王保长系列电视剧、小品已搞得很多。所以自贡、内江话还是好听,但搞笑是一定的。
奇怪的是成都市所辖彭州市、郫县、都江堰市和新都区使用一种独特的“卷舌音”,在读“十”、“室”、“吃”、“侄”等古代入声字时不仅翘舌,而且舌尖后卷,有点类似于儿化音,比如“十”[shir]四、“吃”[chir]饭。地处凉山的越西县汉人也如此。但这些地区的方言与内江、自贡地区有明显的区别,受临近地区语言影响明显。比如西昌、攀枝花地区,这些地区汉族人的口音颇似云南话。但个别字的发音仍很特别。比如西昌人将鱼发音为日,将鲜发音为先,因而有一个取笑西昌话的段子:“楼上的客人等一下,楼下的客人先日(鲜鱼)一盘!”
小标:以乐山话为代表的川南话难懂
外省人,乃至成都及川北人觉得乐山、眉山、泸州、宜宾等地的方言难懂,川南各地的方言也不易分辨。但这些地区发音颇相似,川南沙巴线(十八县),线线有土话。灸斯(就是)我闷(们)卢山(乐山)木呆(没有),有兜诗(都是)碟巴碟(点把点)。
有一段典型的乐山话:我接粘(去逮)‘麻郎儿’(蜻蜓),才一哈哈儿(一会儿),就遭老汉儿(父亲)‘两辣儿’(两巴掌),把鼻血都铲(掴)出来了。总之,川南话发音特别,不能说不好听,但不好懂。比如在电影、电视中插四川话,一般都是川北话、成都话,除四川搞的方言剧外,没有用川南话的。彼此临近,相互影响,使方言很接近是普遍现象。比如与重庆临近的湖北宜昌人说话就与重庆话很接近;与川北临近的陕西汉中方言与四川颇相似。至于云南、贵州方言就更不用说,都属于西南官话。
小标:川北话受成渝两地影响,差异不大
川北人的口音更难彼此区分。一般说来,绵阳、遂宁及南充部分地区与成都话接近;达州、广安话与重庆话接近,但很难区别,甚至他们的土语都相似。比如把‘烫’说成‘赖’、‘水烧开了’说成‘水涨了’、‘去’说成‘克’、‘那里’说成‘那个凼’,而且不少地方将f’,h颠倒,如黄、房、花等字的发音为房、黄、法等:要克(去)那个凼(那里),黄(房)子很漂亮。油菜发(花)儿灰房(非黄),斗(就)是眼睛有点放(晃)。
小标:独特的资阳话最好听?
四川方言的地域性中,资阳是个特别的地区,其方言发音并不受临近的内江地区影响(资阳市的四个县,原属内江地区),其发音清脆柔和,特别动听。有人说成都的女孩说话很好听,但男孩说话有点娘娘腔;重庆男人说话好听,但女人说话显得有点冲,不大受听;处于中间的资阳话,不管男人、女人,都好听。
资阳话的“独特”主要是受“川剧资阳河”的影响:戏剧与方言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如京剧语言为北京话。川剧语言是成都话,但川剧有上河坝、下河坝、中河坝之分。处于成渝地区中间的资阳河(中河坝),其道白别具一格。昔日的川剧霸主地位,给资阳方言奠定了基础。据说资阳人爱川剧,以前在各乡场都有业余川剧班,在大跃进年代,几乎每个公社都成立起专业川剧团。因为川剧资阳河的影响,资阳人说话就有了趋同性,发音更音乐化了。
资阳乡下也有一些土话很特别。靠近仁寿的地区也将吃饭说成“干饭”、“欺饭”;北边地区也有像川北一样花、黄、房颠倒发音的。但有的土话可能是特有的。如说这里为“归儿勒”、说那里为“尔勒”,散步或逛街的“逛”称“杠”。“我们去尔勒杠一转,再回归儿勒来。”也许是资阳乡下典型的土话。
参考资料:民俗四川
图片摘自:重庆商报
编辑:徐弋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