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王朝的传奇缔造汉中市博物馆第七章

汉台镌碑立石起始年代虽不可考,但历代理应有之,至清末已有一定规模。民国十四年(),道尹阮贞豫建竹林阁,将汉台旧存碑刻及新镌碑石嵌立壁间,“宝藏阁中,洋洋大观也”。年5月,所存于院落间的碑刻在碑廊和南院壁间嵌立完毕,计有碑刻余方,形成了以中院、南院碑廊为主体的汉台碑林。内容有记事、颂功、书法等类型。反映了汉中各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个侧面。既可与汉中史志相印证,亦可补史志之阙漏,不少碑刻具有较高的史料、艺术价值,为研究地方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汉台碑林(南北朝—清)

这些碑刻,或从古道、古建筑遗址中迁回,或在城乡建设中出土,或由关心文博事业的群众捐赠,凝聚了文物工作者大量的心血。今已安置于碑廊之中,得到了妥善的保护。现择其重要者作一简介。

元嘉十九年阁道碑

此碑为汉中市民杨承伯先生于年捐赠,现嵌立于中院碑廊。碑文记述了宋文帝元嘉十九年()二月,仇池首领杨难当(氐族)举兵侵犯汉中,强攻阁道,朝廷诏遣益州刺史陆徽带军亲克,退敌后为全军将士庆功一事。但碑文所记与史书稍有不合之处,兹述于后:据《宋书·卷五》记载,元嘉十八年()十一月,杨难当寇汉中,十二月朝廷遣龙骧将军裴方明与梁秦二州刺史刘真道讨之。元嘉十九年五月,刘真道、裴方明征讨杨难当于甘肃仇池。《宋书·陆徽传》记述陆徽任督益宁二州诸军事、益州刺史是在元嘉二十三年(),之前未见其有在汉中征讨北逆的记载。因此,对该碑的史料价值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此碑书法是隶书向楷书过渡时期的书体,楷体初具规模而隶意犹存。与稍早之晋《爨宝子碑》书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朴厚古拙,奇姿百生。而其中之简体字如“称”“与”“尽”等在北碑石刻中亦较少见,不失为该碑特点之一。

重修山河堰记碑

南宋乾道七年(),阎苍舒撰并书,始立于汉中市北河东店山河庙,后损佚。年河东店小学基建时出土,残存仅为原碑的四分之一。楷书,字径2.5厘米,现嵌于中院碑廊。

碑文记述了乾道六年()十月至乾道七年正月,四川宣抚使王炎命兴元府知府、利州路安抚使吴拱受旨发役重修山河堰事,并由官府出资三万余缗,征召长岁水夫、官军民兵等一万四千余人,开赴褒河(又名山河水)工地,对山河堰进行大规模修葺,总用工量五十三万五千余个。修复后的山河堰,可灌溉南郑、褒城田二十三万三千亩,不仅解决了当时军民所需,亦为之后汉中农田水利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两宋期间规模最为浩大的一次修葺工程。

撰书人阎苍舒,字才元,四川崇州人(一说山西太原人)。乾道间曾任城固县令,在任“化民以德,不任刑罚。躬行礼义,以身先之。民皆悦服,风俗丕变”。淳熙十二年()任兴元府知府,著有《兴元志》二十卷,已佚。诗词文章皆负盛名,书法上承唐代的欧阳询,工整俊秀,极见功力。

加封张恶之为文昌帝君碑

元代延祐三年()七月立石。无书碑人姓名。楷书,额有篆书“皇元加封”四字,保存完好。原立于汉中城内文昌宫(城西南顺城巷)内,年前后移置于汉台,现立于南院碑廊。

文昌本指天上文昌宫六星,汉代专指其中的第四星司命星为文昌,是司人年命,主生死的神。唐代文昌神加入道教,称文昌星神君。

约在晋代,四川梓潼县有一人姓张名亚,字恶子,入仕为朝廷战死,被当地人供奉为恶子神。传说唐代玄宗、禧宗避乱幸蜀得其神灵护佑,地位渐高,宋初被封为英显王。据说恶子神对人的功名前程颇显灵验,仕子纷纷前往进香,后来各地陆续立祠祭祀,成为全国供奉之神。元代统治者也承认其主文运的功能,延祐三年,元仁宗下诏加封梓潼恶子神为“辅仁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这样,汉代的文昌信仰与梓潼的恶子神信仰便合二为一。明代以后,文昌帝君普遍信奉于科名举子之间,并祠祀于书院、学校之中,为司理功名之神,成了读书人供奉的至尊神灵。

此碑系元仁宗下诏加封时而立,内容为皇帝圣旨。对研究汉中的宗教史极有史料价值。

汉中府新建城东洗心亭记碑

明弘治十六年(3)三月,汉中知府周东(号雨村夫)将弘治十四年(1)所作《汉中府新建城东洗心亭记》《汉中府新建城西枕流亭记》《汉中府新编旬阳县双獭里名记》,十六年所作《汉中府修城记》《汉中府修学庙记》等五篇记文用小楷书丹立石于汉台。碑石保存基本完好,碑座系年所加,现立于中院镜吾池西侧。碑文在“时雨亭”大字的背后,内容简述于后:

汉中府新建城东洗心亭记碑拓片(明)

《汉中府新建城东洗心亭记》

碑文告诫人们尤其是为官者要经常洗去身心之垢,尤其是心之垢不可不洗。心之垢包括:一是“轩冕”,即对名誉、地位的一味追求;二是“珠玉”,即对金钱的贪婪、掠取;三是“生死”,即贪生怕死;四是“逸乐”,即及时行乐。身之不洗,只垢之己体。心之不洗,则有害于家、有害于国、有害于天下。经常洗心洁虑,方可不被私欲所惑。

《汉中府新建城西枕流亭记》

明弘治十四年(1)十月,周知府在汉中城西八里建一亭,名曰“枕流”。这是一篇与客人有关“流水之形韵”的对话,极富哲理。周东认为,凡天地万物均可以“枕”之方式观察其动变,从中得到感悟。水有形有韵,以形而视流,流之动不过百里。以韵而视流,则流之功可润及一躯、一郡、一藩、一国,可润及天下、四夷、后世。碑文内容类似于“洗心亭记”,目的在于教诲人们仍然要“悠然而超乎于富贵、轩冕、荣辱、欣戚”之外。

《汉中府新编旬阳县双獭里名记》

明代弘治年间,今安康之旬阳县归汉中府所辖。明代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相当于今天一个大的行政自然村。弘治十四年十月,周东奉命编查“里”的这一级行政建置。唯旬阳县有里无名。一日,乘舟行于旬阳汉江之中,见二水獭盘旋于舟头久而不去,船夫以手掬之,竟得水獭所捕之肥美锦鲤。周知府颇感神奇,遂以双獭命为里名。

《汉中府修城记》

碑文记载了明弘治十五年(2)十一月至次年二月,汉中府城军民捐资、捐物、出工共同修葺府城墙之事。周知府自始至终监督完成。共修葺城墙9.3里,翻修城上角楼等建筑物56座,而官府仅耗费白银两,可算是一件上下齐心协力,共襄盛举的奇迹。

《汉中府修学庙记》

汉中学庙即文庙,原址在今汉中市政府院内,建于元代,元末毁于兵火。明洪武五年(),汉中知府费震依元旧址重建。明成化十一年汉中知府陈玑再次扩建,并始建棂星门。弘治十五年十一月,知府周东命工修葺,并新凿泮池,于池上建三石桥以通往来,碑文记述了修葺经过及周知府的感慨。

时雨亭碑

明正德九年()春三月,汉中知府杨一钧将驻军汉中的右都御史太子少保彭泽所书之“时雨亭”三大字刻于周东所镌立之《汉中府新建城东洗心亭记》碑刻之阴,并题刻跋文一段,对彭泽所书“时雨亭”作了注释。跋文详细记述了彭泽于正德七年()至九年()镇压河北文安爆发的刘六、刘七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及歼灭四川农民起义军之残部廖麻子的经过。彭泽有一癖好,每到一处,以“及时雨”自诩,将所驻府署内之亭改名为“时雨亭”。杨知府投其所好,无意中将这段历史实录下来。此碑对研究明代中期河北及四川农民起义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在全国也不多见。彭泽所书“时雨亭”字大如斗,杨一钧书法以颜楷擅长,亦有可观之处。彭泽,字济物,兰州人,或谓关中人。弘治三年进士,曾任徽州知府,后擢升为右副都御史。因镇压起义军有功,升为左都御史太子太保,总督甘肃军务。杨一钧,四川邻水人,以户部郞中授汉中知府。因助军发役有功,后被擢升为浙江副使。

敕修文昌宫记碑

明万历二年()二月立石。汉中知府翟涛撰文,同知付希孟撰额,通判罗俊英书丹。原在汉中城文昌宫内,年前后移于汉台,现存中院碑廊。碑文记述汉中知府翟涛委派南郑知县李梓、主薄寇思舜督工维修文昌宫一事,是研究汉中古代对文昌帝君神崇拜的实物资料。此碑为楷书,有双行篆字额“敕修文昌宫记”。

张弼狂草碑

狂草书法碑刻两通,款署东海居士。汉台旧存,现立于南院碑廊。东海居士系明代成化年间进士、江西南安知府张弼晚年的雅号。张弼诗文俱佳、兼工书法,尤以草书著称。世评其狂草:酒酣兴发,顷刻数十纸,疾如风雨,娇若龙蛇,欹如坠石,瘦若枯藤,狂书醉墨,流落人间,海内外争购其迹,世以为颠张(唐代狂草大家张旭)复出也。

敕修文昌宫记碑拓片(明)

张弼生前并未游历汉中,此碑系据清代的收藏家所出示之藏品摹刻,约刻于清代末年。为便于通读碑文,特释文于后:之一:王羲之欲往都下,醉而题壁,献之乃潜拭去之,易以己书。乃羲之归而视之,惊曰:吾去时真大醉耶!献之闻而内愧焉。此可见王氏父子之优劣也矣。东海居士书。之二:怀素书如寒猿饮水憾枯藤,壮士拔钉伸劲铁。又云:如奔蛇走虺势入座,骤雨狂风声满堂。又若悬岩坠石,惊电遗光。诚书法之奇绝也耶!东海居士。

孔子祀典说碑

此碑为明嘉靖九年()十月二十八日,汉中府奉旨镌立的明世宗朱厚熜有关诏改孔子之封号“大成至圣文宣王”为“至圣先师”的经过和将祭祀之“号典服章”之规定谕示天下的内容。楷书,文系皇帝圣旨,故地方立碑时不刊书碑、立碑人姓名。现立中院碑廊,对研究古代文庙的祭祀活动有一定的史料研究价值。

张弼狂草碑之一拓片(明)

药王庙祭文碑

此碑立于镜吾池东北侧,碑趺、碑身、碑帽完整无缺,高约4米。年元月在城内莲花池南汉中师范学校家属楼建筑工地出土。碑趺为长方香案形,四角虎腿,前后为二龙戏珠,两侧为浮雕腾龙图案。碑帽为浮雕盘绕之双龙,中刻祭文二篆字。碑正面刻有楷书祭文数行。明崇祯二年()大吕月(即二月),立于莲花池南新建之药王庙内。药王庙为瑞王朱常浩敕修,工竣后斋牲礼之奠,祭告于伏羲、神农、皇(黄)帝暨历代药王之神位。此碑巍然巨制,颇有王侯气象,是目前汉中仅见之碑刻文字中有“瑞王”二字的碑石。同时出土有《新建药王庙记》碑帽,惜碑身无存,内容不得而知。但以此碑形制而视,当时的药王庙颇具规模。

万寿寺佛像碑

万寿寺原在城内南大街以西万寿寺巷。据清嘉庆《汉南续修郡志》载,该寺始建于明洪武十六年(),今寺庙不存,此碑现立于汉台南院碑廊。同时移来汉台的还有“万寿宫”欧体榜书碑,书法颇有功力,现立于南院壁间。该碑线刻千手观音菩萨像一尊,像上部刻“大悲心陀罗尼神咒”经文一篇。明崇祯六年(),分守汉羌等处地方参将解文英立石,汉中府儒学生员邹毓孟书丹,刘泽镌刻。此线刻千手观音像圆润端严,盘腿端坐于莲台之上。最上端之双手高举,拱托如来佛像一尊。其余左右手分别执银铃、佛塔、咒经等法器,线条繁复而不絮乱,是研究汉中明代佛教绘画的实物资料。

重修文庙碑(清)

重修文庙碑

清顺治十七年()三月立石,党崇雅撰文,无书者姓名。原立于汉中府文庙,今存中院碑廊。该碑记述汉中知府冯达道与同僚刘泽霖、郭永祚、张启元及南郑教谕王讳、张弘德等捐资修葺文庙大成殿之事。知府冯达道,进士,江苏武进人,在汉有政声。《汉南续修郡志》卷九载:“时,兵集汉南,周应裕如。纂修旧志,以文事佐吏治,博雅硕儒。”离任之时,汉南绅士商民曾为其镌立功德去思碑。撰文者党崇雅,陕西宝鸡人,明天启进士,崇祯末年官至户部侍郞。明亡投降李自成,李自成败后又降清,官复原职。顺治五年()擢升为刑部尚书,翌年加衔太子太保,位列三公之荣。党崇雅历经明、大顺、清三朝,颇能见风使舵,顺应朝流,不为“忠臣不事二主”的传统观念所左右,从而生活得十分滋润。顺治皇帝对他也颇为赏识,曾当殿赐予御服,福贵至极。告老还乡后,“家居清约,门阑悄然”,不依相爷之身份作威乡里,故而在地方也有口碑。

贾大司马修栈道碑

清康熙三年()岁末分镌立于汉中市北褒谷口之鸡头关和宝鸡市南之煎茶坪。立于宝鸡之碑已毁,立于汉中者幸存,并于年移置汉台,现存中院碑廊。此碑是研究清代连云栈道的珍贵实物资料。碑文记述时任兵部尚书的贾汉复奉朝廷之命来汉中视察城防,因历经连云栈道之险而决心尽削危岩,更为坦途。于是捐金募工,指授方略。遂与汉中知府范发愚组织汉中、凤州两地士民经过三个月的整修,共用去六万九千八十三个工日,使六百里连云栈道畅通无阻,在中国交通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功绩。尤其是将留坝青桥驿之南的阎王碥一段化险为夷,更名为观音碥,使后之文人学士如宋琬、梁清宽、王士祯等对其功绩大加称誉,皆有颂功诗文传世。撰文者党崇雅时任内翰林国史院大学士,事迹如前所述。

王士祯诗碑

清康熙十一年()六月,时任户部郎中的王士祯奉命由京赴蜀主持科考。于七月初五进入汉中留坝地界,十四日离汉中宁强入蜀。在汉期间,曾客居于古汉台考察古物,并浏览了明瑞王府遗址,拜谒了勉县武侯祠墓。对汉南的秀美山川、淳厚民风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写下了吟咏汉中的诗作多首。三十五年后,王士祯再次来到汉中,南郑知县魏寿期热忱款待并将王氏所作汉中诗刻成诗碑留世。据款署,此碑为南郑知县魏寿期所书,清秀似晋人,奕奕有雅致。此碑原在汉中考院(今汉中军分区院内),现立中院碑廊。此碑磨损较甚,从残留字迹辨析,刻有《次汉中府》《汉台》《女郎庙》《勉县谒诸葛忠武侯祠》《武侯琴室》等诗。王士祯,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山东济南人。顺治进士,官至刑部尚书,清代著名学者。著有《精华录》《渔洋诗文集》《蜀道驿程记》《带经堂诗话》等。

滕太守德政去思碑拓片(清)

滕太守德政去思碑

古人做官以清正廉明为其准则,凡能以此勤政者,当升迁离任之时,都能得到当地百姓的最高奖赏,即将其利国利民之模范事迹镌为碑石,立于出入邑城要道之旁,以昭示来者、留芳后世,谓之德政去思碑。年在扩建北城门外中心广场时,汉中市博物馆先后征集去思碑三方,分别为康熙二十五年()任汉中知府的滕天绶,康熙三十八年()任汉中知府的陈邦器和乾隆元年()任南郑知县的侯天章而立。去思碑在府县志书中记载颇多,可见当时老百姓为一任好官立碑颂德之风很是盛行。滕天绶,奉天辽阳(今辽宁省辽阳县)人。康熙二十五年由广东潮州府同知升任汉中知府。碑文记述滕太守在汉期间整饬学舍、吏宇、坛庙,兴修水利、解决争端,设馆授餐、新编府志等事迹。康熙三十三年(),滕天绶升任山东按察司分巡海防青州道副使加三级,汉中府城乡耆老商贾万民为其感立去思碑,碑存中院碑廊。去思碑内容大同小异,其余二方可参阅。

重修佛堂志碑

此碑是研究民间崇佛风尚及以宗教信仰来促进家庭和睦的实物资料。碑原在河东店张氏佛堂,年前后征集,现存南院碑廊。明初,有一河南灵宝县张某,入军籍来汉中,后定居褒城河东店。至康熙时,后裔张宗道业儒喜文,崇尚佛教,褒城长官闻其善而举之。临终唯家建佛堂一事未能如愿,其子三人承父志合家而居,虔诚斋戒。后来两子也相继去世,老三亲率子侄历七八年,置地备材,在邻友帮助下,总将家庭佛堂修建告竣。康熙十九年()正月立石为记。

栈道杂诗碑拓片(清)

栈道杂诗碑

清康熙四十四年()春,提督山陕学政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汪灏来汉中主持科举考试。公余,将其自宝鸡经连云栈道来汉中沿途所作的杂诗十首铺纸挥毫而就,后分刻三石立于汉中考院(其旧址在今汉中军分区内),年移于汉台,现存中院碑廊。这十首栈道杂诗,记实、写景、抒情融为一体,将栈道沿途的自然景色、人文景观及作者的感受融汇于笔端,描写生动,抒情真切,颇具诗情画意。不仅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也是考察连云栈道历史和研究清代秦岭山区自然生态的重要资料。作者汪灏,字文渏,又字天泉,东郡(今山栈道杂诗碑拓片(清)东长清县西)人。康熙年间进士,曾巡抚河南,莅事明快,所部肃然。著有《倚云阁诗集》等。汪灏书法师承二王,柔中有刚,自由奔放,很有欣赏价值。

果亲王诗碑

此碑于年移于汉台,现立于中院碑廊。字大如拳,有数字被后人凿毁。行草书体,秀雅流畅,亦见功力。清雍正十二年(),世宗胤祯命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经川陕栈道赴川西康定,护送达赖喇嘛还藏,并沿途巡视诸省驻防。曾捐款修葺勉县武侯祠并题匾留诗。途经褒城七盘山鸡头关时,即兴挥毫作诗一首,后镌碑立于关头。诗曰:“不送千门晓,昂然七曲山。何如鹦鹉语,伴客出重关。”无年月,款署果亲王题。

汉台大字碑

此碑于年冬在汉台桂荫堂复建工程中出土,楷书柳体“汉台”二大字,字径60厘米,上款“乾隆三年三月二十五日”,下款“郡守朱闲圣重书”,现立于汉台中院。同时出土有朱闲圣书“丛桂留人”大字碑。朱闲圣,浙江山阴人,清雍正十二年()任汉中知府,“振兴文教,创立书院,汉南士习,为之丕变”。曾捐资修葺汉南书院、汉台东廊射圃等,在任颇有政声。此碑对研究汉台的历史及名称的沿革有重要意义。

汉台大字碑拓片(清)

重葺清晖亭记碑

此碑系汉台旧存,乾隆三十二年()立石。王时薰撰文,金徐有书丹。行楷书,清瘦秀雅,有晋唐人法度。王时薰,河南武安(今河北邯郸境内)人,廪贡生。乾隆二十年()武举,乾隆二十四年()任汉中知府,在汉时间较长。倡文化、重农桑,有政声。清晖亭原在汉台北院东北隅,为康熙时汉中太守陈邦器始建。王时薰广基址、拓规模,捐奉禄而修葺一新,故为之作记。

禁挖山河堰堤碑

清嘉庆七年()五月立石。贡生王多士撰文,生员孙骏烈书丹,原立于褒城山河堰头。年移于汉台,现立于南院碑廊。楷书,圆额,中有“皇清”二字,两边为线刻龙纹图案。山河堰自汉而降,惠泽一方,自古有严格的护堰、用水管理制度。此碑记述嘉庆六年()因天旱水竭,有第三堰田户不遵旧制,私掘官堰,南郑、褒城二县派员勘验,为禁绝用水争端,特刊碑为记。文后有两县贡生、生员、吏员、乡饮、乡约签名者共38人,可见县乡政府对山河堰管理制度的执行十分重视。

汉中府修补城垣记碑

清嘉庆二十年(),汉中知府严如熤立石。楷书,无书丹人姓名。原石立于府城墙东南角之三台阁,“文革”中因墙阁俱毁,后将此碑移于汉台,现存汉台中院。嘉庆十七年()五月,陕西巡抚董教增奏乞朝廷拨款,并委任汉中知府严如熤对汉中府城墙加以修葺。动工于是年十月六日,工竣于第二年十二月八日。碑文详细记载了修补城墙的段落尺寸,及维修城门楼、角楼、碉楼等建筑物的工程数量,并对工程质量执行了包固年限。为严于律己,严知府特立碑为据。此碑是研究汉中古城池规模、兴废及工程质量监督的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严如熤,湖南溆江人,字炳文,号乐园。嘉庆间贡生,后举孝廉方正,科试第一授知县。嘉庆十三年()任汉中知府,官累至陕西省按察使。在汉中期间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好事,如修城垣以固国土,重教育以倡儒风,崇勤俭以厚百姓,劝纺织以兴女红等。他对汉中文化的重要贡献是嘉庆十八年()重修了《汉南续修郡志》,还著有《三省边防备览》等。

沅湘挹秀碑

楷书大字碑,汉台旧存,现立于汉台中院,无书者姓名,似为严如熤所书。碑阴有篆书酾沉澹灾四字,内容与严执政前汉中曾遭白莲教起义,连年兵燹之乱的政局、社情相符。

沅湘挹秀碑(清)

忠烈大冢碑

清同治六年()秋,南郑知县方其正撰文,分镌四碑立于汉中城东南西北四城门外之四大冢(俗称乱岗坟)。三碑已佚,此碑后由新南门外发现移置汉台,现立于南院碑廊。碑文记述同治二年太平天国起义军首领陈得才、赖文光等率军西进围攻汉中府城之事。自二月至八月,太平军围而不攻,城内聚集之官军及避乱百姓数十万之众,渐次兵困粮绝,致城内饿殍遍地。八月二十日城陷,继死者又无数。后因天京(即南京)告急,太平军遂于同治三年二月全部撤离汉中。陕西巡抚刘蓉得知后由四川广元返回汉中,处理善后事宜,遂将遗弃于城乡遇难者尸骸逐一检埋,堆冢立碑为记。此碑是研究太平天国和汉中近代史珍贵的实物资料。

汉忠武侯诸葛公八阵图注说碑

此碑分镌八块原嵌立于褒谷石门洞内,罗秀书撰文并书,无年款,约刊于同治十年()前后。隶书,工整严谨,秀丽可观,但失于板滞。年由褒谷迁回,现立于中院碑廊。此碑内容是清同治年间的褒城县教谕罗秀书,给世居褒谷以拓碑为业的张茂功,讲述有关诸葛亮八阵图的一篇谈话记录。八阵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形制奇特、威力巨大、复杂多变的军阵法则。诸葛亮进一步继承研究,用于练兵与实战。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载:“亮性长于巧思……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推演,即推进、发挥之意,说明诸葛亮的八阵图并非其独创,而为其所仿。世传诸葛亮八阵图遗址有三,四川夔州、新都,汉中沔阳(即勉县)各一。今遗址多已不存,不可考其原貌。

石门道记碑

此碑于年搬迁至汉台,现立于中院碑廊。石门道记是清乾嘉时为官褒城的学人倪兰畹所写的一篇有关褒谷石门内外摩崖石刻名目和具体方位的考察文记。同治十年()巧月(即旧历七月)罗秀书隶书上石,嵌立于石门洞内。文后有褒城县令莫增奎的跋文一段。是清人留于石门洞内的一方颇有研究价值的碑石。罗秀书,字西屏,陕西富平人。能文善书,潜心金石研究。同治十一年(),力搜石门内外摩崖石刻,编成《褒谷古迹辑略》一书,在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

石门道记碑拓片(清)

重修汉台碑记

清同治十年()八月立石,汉中知府刘堃撰文并书。刘堃善楷书,师法欧阳询,结构严谨,笔力劲健。其书作是清代馆阁体书法的具体展现。汉台旧存碑刻,现存汉台中院。碑述同治二年(),汉台遭兵燹之扰,屋宇损毁,花木刊除,满院荒芜,已非旧观。刘知府于四年到任,力捐俸禄,鸠工庇材,将倾颓之处一一修复。碑文对汉台之得名提出见解。并首次在文中记载了桂荫堂这座古建筑。刘堃另有《汉台辨》一文,载民国《续修南郑县志》,纠正了前人多将汉台和城南拜将坛混淆之错论。此碑对研究汉台的历史有一定价值。

(王景元)

留此一抔土,犹是汉家基

汉中市博物馆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duzx.com/xdxwh/67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