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窗含西岭千秋雪rdquo

北京中科白殿疯医院在哪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编者按:

突如其来的暴雨,终于让雪山群的老司机迎来入夏以来最通透的晴天,也让成都连续第三个世界环境日看到雪山。

相比于苦苦期盼的我们,一千多年杜甫写下“窗含西岭千秋雪”时,对川西雪山早已是个见惯不惊的老司机。

今天就来看看杜老司机是怎样练成的。

梅熟雨寒望雪山

——“窗含西岭千秋雪”写的是哪个季节?

文/赵华

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第六场有一道“天”问:“杜甫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是什么季节”。三个答案单选:A、春天;B、秋天;C、冬天。节目组给出的正确答案:A、春天。

结合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貌似都是很美好的景象,人们从不吝惜将所有“美好”都用来赞美春天,于是这首诗也就理所当然成了“一定是春天”。殊不知这样的“正确答案”未必一定。

“窗含西岭千秋雪”出自杜甫《绝句四首》组诗:

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

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

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

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

苗满空山惭取誉,根居隙地怯成形。

四首绝句,实际上已经给出了“堂西长笋别开门”“梅熟许同朱老吃”、“因惊四月雨声寒”等非常丰富的时间信息,足以说明其季节应在夏季。

谨慎起见,还应进一步考察这四首诗是哪一年写的、为什么写的。这就要大致了解杜甫的生平和行踪。

1杜甫到成都并非年而是年

自宋以来,为杜甫考编年谱者不止一家,杜甫在成都一段基本清晰,但小有出入。

唐肃宗乾元二年()末,杜甫从同谷县(今甘肃成县)出发到成都,写下十二首纪行诗:《发同谷县》《木皮岭》《白沙渡》《水会渡》《飞仙阁》《五盘》《龙门阁》《石柜阁》《桔柏渡》《剑门》《鹿头山》《成都府》。

组诗自注:“乾元二年十二月一日,自陇右赴剑南纪行”。这个记载用的是阴历,中国历法虽然不断改版,但一直没有中断,通过天相记载,可以和今天的公历,也就是格里高利历建立对应。格里高利历的前身儒略历规定4年1闰,每年.25日,比实际回归年.日长0.日,实际使用过程中累积的误差越来越大,从公元年定3月21日春分,到唐中期春分提前到了3月17日。年,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重定历法,在儒略历基础上补充规定凡遇整百年需逢整除才闰,也就是每年(×+97)÷=.日,精度提高到年误差1天,与中国元代年的授时历相当。为方便节气对照,以下提到的公历均已将儒略历转换为格里高利历。

乾元二年十二月一日,对应今天公历为年12月28日(阴历用汉字、公历用阿拉伯数字,以下同)。

最后一首《成都府》:

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

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

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

大江东流去,游子去日长。

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

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

信美无与适,侧身望川梁。

鸟雀夜各归,中原杳茫茫。

初月出不高,众星尚争光。

自古有羁旅,我何苦哀伤。

过去的赏析、年谱和介绍一直取“季冬树木苍”一句解读,季冬即冬天最后一个月,所以这首诗是诗人乾元二年十二月月底到达成都时所写。仔细阅读,这首诗的末尾清楚地记载了当时的月相“初月出不高,众星尚争光”。

阴历每月初一,日月黄经差值为0°,日月几乎一同出山、落山,所以看不到月亮。然后每过一天,太阳落山时,黄经差增加13.2°左右,月亮晚落山52分钟。

大约初三、初四,黄经差达到45°,日落时,月亮出现在西边天空,视高角大约45°,月亮晚于太阳约3个小时左右落山和出山。

约初七、初八,黄经差达到90°,日落时,月亮出现在天顶,称为上弦月,弓偏西弦偏东,上弦月晚于太阳约6个小时左右落山和出山。上弦月前的五六天又称新月、初月、娥眉月等。

夜阑接软语,落月如金盆(《赠蜀僧闾丘师兄》中描述的月相)

水星人年4月13日阴历三月初九约凌晨1:50拍到的月落盘龙山

(4月12日阴历三月初八18.56:08日落)

约十五、十六,黄经差达到°,日落时月亮大约刚好出山,满月,月亮晚于太阳12个小时左右落山,也就是日出时,月亮差不多刚好落山。

介于上弦月、下弦月之间的非满月称为凸月或张弦月。

约二十二、二十三,黄经差达到°,早于太阳大约6个小时左右落山、出山,日出时,月亮已到天顶,称为下弦月,弓偏东弦偏西。下弦月后的五六天又称残月、娥眉残月等。

约二十六、二十七,黄经差达到°,月亮比太阳早出山和落山3个小时左右,太阳出山前,残月在东边天空,视高角约45°左右,“杨柳岸晓风残月”说的就是月底前的晓出之月。

上面说的“月晚落”和“月晓出”的角度和时间差受到的影响因素很多,都只是大约值,总之初月“暮”落,残月“晓”出,如图。

日落初月动画和日出残月动画

《成都府》从“翳翳桑榆日”开始,《淮南子·天文训》:“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日暮时到达成都北郊,到“鸟雀夜各归”入夜,虽然因为即将到达提前定好的寄居点没有投宿而多赶了一段夜路,但也还没到通宵行旅迎晓风的地步,所以紧接着的“初月出不高”的“出”说的是“出现”,而不是“出山”,“不高”则大约是初三、初四前后的娥眉月。

整句话的意思是说:天色渐暗,新月渐显,新月自然不亮,而且只有一个多时辰就要落山,还好有满天星斗的微光,可以指引诗人最后一段路程。

上元元年()正月初一对应公历1月27日,所以《成都府》的写作时间应是稍后的1月30日前后。按24小时制,1月27日的日落时刻约在18:35左右,则1月29、30、31日的月落时刻分别在20:19、21:11、22:03左右。如果以到达城北驷马桥为“翳翳桑榆日”算起,穿城10公里计,马车重装大约需要2到3个小时。

至于“季冬”问题,虽然阴历已经正月,但还要到初九(2月4日)21时18分11秒才立春,所以诗人要说“早春树木苍”或“季冬树木苍”都没有问题,因为阴历与阳历的节气误差较大,农耕社会用季节、气候指导农业生产,更看重阳历。

2从寄居古寺到到锦官城

杜甫到达成都后,最先临时落脚在城西浣花溪附近一处“古寺”的“空房”,高适到成都接济杜甫,杜甫写下《酬高使君相赠》抵账:

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

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

双树容听法,三车肯载书。

草玄吾岂敢,赋或似相如。

历史上浣花溪附近的古寺前前后后有好几个,杜甫寄居的古寺目前尚无定论,但方向是出城往西。到达成都北门已是“翳翳桑榆日”,穿过“喧然名都会”已经“鸟雀夜各归”,正好看见西面“初月出不高”。

古寺寄居多有不便,不久,杜甫又迁到“锦官城”,有《赠蜀僧闾丘师兄》一首:

……

我住锦官城,兄居祇树园。

地近慰旅愁,往来当丘樊。

天涯歇滞雨,粳稻卧不翻。

漂然薄游倦,始与道侣敦。

景晏步修廊,而无车马喧。

夜阑接软语,落月如金盆。

……

“锦官城”位置在流江(今锦江)南岸、从万里桥(今南门大桥)出城往西,是蜀汉时期设立的官营织造机构。蜀锦是蜀汉政权的经济支柱之一,诸葛亮曾言:“今民困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

杜甫在锦官城的住处可以参考《春夜喜雨》“……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及《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即武侯祠往城内方向靠近“江船”的地方。而春天的成都已经有了“野径云俱黑”的初夏景象。

“祇树园”是释迦牟尼时代的两大精舍之一,后泛指佛寺。

“丘樊”,这里用的是本意,即山林。锦官城一带,经过上千年的建设,现在已经完全平整了,但唐宋时期并非如此。

成都地处起自蒲江,经新津、双流、成都、新都到德阳的“熊坡大断裂”上,地势并不平坦,至今仍然可见隆起的城南牧马山和城北凤凰山。断裂带上盛产巨石,有列石,如新繁飞来石、双流八阵图、新都八阵图、成都城北五块石、城南五块石;有独石,如成都市内的石笋、石镜、天涯石、地角石、武丁担、支机石、石牛;有人工雕造的治水所用的镇水标石,如石人、石马、石犀;西汉时的文翁甚至在断裂带上建起了石室。

熊坡大断裂

唐代诗人张籍描写锦官城一带“万里桥边多酒家,新雨山头荔枝熟”,南宋绘画《蜀川胜概图》也描绘了万里桥边的“丘樊”地貌。

《蜀川胜概图》万里桥附近地貌

结合杜诗,“祇树园”可能就是浣花里一带最初寄居的“古寺”,“丘樊”则在今天百花中心站附近,旧有五块石,《古今图书集成·坤舆典》卷十四云:“五块石,(成都)府城治南万里桥之西,有五石相叠,高一丈余,围倍之。相传下有海眼,昔人尝起其石,风雨暴作。”五块石今已不存,但还有以五块石命名的街道,如“大石东路”“大石西路”就是以旧时的“丘樊”来命名的。

“天涯歇滞雨,粳稻卧不翻”,这里指的是春雨绵绵下的早稻秧苗。白居易在杭州任上有一首《春题湖上》:“湖上春来似画图……碧毯线头抽早稻”。今天南方早稻约在惊蛰、春分播种,清明、谷雨插秧。

“夜阑接软语,落月如金盆”,接近于阴历初七初八的上弦月。

3从草堂营建到梅熟笋长

一边寄居,一边营建草堂,从《卜居》开始,到季春《堂成》,规模不大,进度很快。杜甫四处筹集款项和物资,先后计有《王十五司马弟出郭相访兼遗营草堂资》《萧八明府实处觅桃栽》《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凭何十一少府邕觅桤木栽》《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栽》《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诣徐卿觅果栽》。

其中《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栽》和《诣徐卿觅果栽》能与《绝句四首》中的名物“长笋”“梅熟”“松高”一一对应:

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

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

落落出群非榉柳,青青不朽岂杨梅。

欲存老盖千年意,为觅霜根数寸栽。

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

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坊里为求来。

年,松、竹、梅都才新植,新竹不出笋,所以“堂西长笋别开门”不可能是在草堂初建的当年。

杜甫后来见到“松高”时有过回忆,“四松初移时,大抵三尺强。别来忽三载,离立如人长。”松下“论”诗,只是个风雅,松高更好,但不高也不影响,“松高拟对阮生论”一句没有时间意义。

“梅熟许同朱老吃”则是以“吃”作为许愿,栽种场景下可以许,接下来两三年面对空空如也的梅树许吃,场面就相当尴尬了,好在梅子树终究要挂果。

梅子喜欢温暖的气候条件,从我国果梅栽培地域气温来看,年平均气温在12~23℃。因此,一般果梅适宜在春季、秋季或雨季定植。梅子树的寿命较长,但是一般要在种下之后三四年才开始挂果。也就是说,至少接下来的年、年是看不到梅子挂果的。

宝应元年()七月,严武还朝,杜甫自成都送严武到绵州后分手。接着徐知道在成都作乱,也就是杜甫觅果栽的“徐卿”,诗人只好避往梓州(今三台县)。

广德元年()八月,诗人知道房琯死于阆州僧舍(今阆中县),又赴阆州凭吊,以后便漂泊于阆州、梓州两地,年,即使梅子挂果,诗人也鞭长莫及。

广德二年()正月,杜甫携家由梓州赴阆州,准备出峡。二月,闻严武再为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同时严武又先有书信邀请,于是便决定重还成都,三月重返草堂。“别来忽三载”,这一年梅子开始挂果。

永泰元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于五月离开成都,这种情况当然也很难写出闲适的《绝句四首》。

那么,“堂西长笋别开门”和“梅熟许同朱老吃”只剩下广德二年()了,也就是《绝句四首》组诗的唯一时间窗口。

4梅熟雨寒望雪山

梅子根据采摘时间和加工方法的不同,名称也不同,生者青色,叫青梅,熟者黄色,叫黄梅,还有金梅、乌梅、白梅则是青梅的加工品。一般初夏过后采摘青梅,今天按公历5月底到6月初,约为阴历四月;然后6月中旬到7月上旬,约为阴历五月,持续阴沉多雨天气,时值梅子成熟,故称“梅雨”或“黄梅雨”。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从一万年来挪威雪线变化、年来格林兰冰块所得δ(O18)结果以及中国物候对比研究认为,唐代气温比今天高1℃多,夏季开始比今天更早,持续得更长。

一万年来挪威雪线(实线)与年来中国温度(虚线)变迁图

雪线高度以米计,目前挪威雪线在高度在米左右

温度以摄氏度计,以0线作为目前温度水平

横线时间的缩尺是虚数的,越至左边缩尺越小

(选自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一千七百年来世界温度波动趋势图

A从中国物候所得结果

B从格林兰冰块所得结果

δ(O18)增加0.69‰则气温增加1℃

(选自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杜甫在成都犀浦写下一首《梅雨》,可以补充这个“初步研究”:

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

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

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

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

诗中“南京”指的是成都而不是今天的江苏南京,唐代的东西南北四京,分别是洛阳、长安、成都和太原。“四月熟黄梅”的四月,是阴历夏季第一个月,对应公历约5月前后间,比今天的梅熟季节提前了近1个月,也就是说唐代甚至阴历三月即可采青梅,已经进入气候学上的初夏,“梅熟许同朱老吃”应该就在将熟未熟时。

同诗“堂西长笋别开门”句,4年前从韦班处寻来的绵竹长出了长笋,按现在绵竹笋期为5月,较长的笋则应在5月底。唐代大约提前到4月底,对应阴历也正好是三月底采青梅的时节。

笋已长、梅将熟,接下来的“黄梅雨”,还可能产生一个“梅雨寒”的气候现象,第二首诗中的“因惊四月雨声寒”描写的正是梅雨寒,对应公历约在5月。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今天的梅雨寒由杜甫时期的“四月寒”推迟为“五月寒”,成为一个专有名词,出现在5月下旬到6月上中旬,一般是3、4年一遇,导致早稻空壳率增加,产量减少。所以一些农业或气象专业刊物有不少“五月寒”成因分析、相关影响和防御对策方面的专业论文。

由此可见,《绝句四首》中,从“梅熟许同朱老吃”到“因惊四月雨声寒”,基本上是由青梅到黄梅的时间先后顺序编排的。那么“窗含西岭千秋雪”呢?

从物候学开始。黄鹂属共31种68个亚种,主要分布于除新西兰和太平洋岛屿以外的东半球热带地区,中国有6种,常见的为黑枕黄鹂,俗称黄莺、黄鸟,主要生活在温带和热带,在中国是夏候鸟,冬季迁往热带地区越冬,春末夏初迁入中国,正当青梅时。

宋画中的黑枕黄鹂

近年来在成都遥望雪山的记录统计表明,夏季强对流天气较多,冷热交替频繁,“雨声寒”以后转晴时,以夏季的5、6、7月看到雪山次数最多、品相最好。

成都地区年、年两年观看雪山月度次数统计(数据由

水星人提供)

从概率角度综合地看,在“笋长”“梅熟”“四月寒”“黄鹂”“雪山”以及组诗本身排序构成的大概率组合下,“窗含西岭千秋雪”正好处于“四月寒”期间或之后的成都观山高峰期。

唐代夏季更长,强对流天气更多,更有利于雪山出现。杜甫在成都的三年零九个月里,总共留下多首诗,其中写到雪山的就有8首。草堂遣闷望见“西岭纡村北,南江绕舍东”,泛舟浣花溪上目睹“练练峰上雪,纤纤云表霓”,出城看见“远烟临井上,斜景雪峰西”,出郊极目“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为赏夕阳“暮倚高楼对雪峰,僧来不语自鸣钟”,前往青城路上不禁感叹“东郭沧江合,西山白雪高”,离开成都还在回忆“雪岭界天白,锦城曛日黄”。

广德二年(),杜甫回到成都,度过第四个夏季,写出“窗含西岭千秋雪”,早已是千锤百炼、信手拈来。

正文完

附:0605观山记录

今年的5月观山不理想。直至6月5号的今天,天气很好,但观山依然不甚理想。不过今天还是有群友拍到了山。

幺妹峰钱雄David摄

狮子王峰刀客摄

狮子王峰Asuka摄

年6月5日(五月初三)的初月greatlook摄

今天收获最大的还是龙泉山上的嘉楠

狮子王峰

太子城一带和狮子王峰

有些隐约的幺妹峰

在成都遥望雪山群(简称成都雪山群)年2月22日由一群雪山、户外、植物爱好者发起,是一个自然爱好者和摄影人组成的社群。目前拥有同名QQ群、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duzx.com/xdxwh/67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