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新都石板滩鸡公山有着年历史的

从古至今,作为中华汉民系之一的客家人,无论从中原到南方,还是从南方到海外,保留有自己的语言、习俗、建筑、农耕、饮食等各方面的传统文化,其中尤以客家家族宗祠文化为甚。

千百年的迁徙过程中,“敬祖崇宗,耕读传家”的思想,已然根植于每个客家人的心田,溶入于每一位客家子孙儿女们的每一滴血液当中,成都东山客家亦不例外。小到家族族谱,大到家族宗祠,无不体现了客家人感恩先祖,不忘祖宗的古老传统。

客家人家族的宗祠,民间习惯性地称之谓:“祠堂”。大都以姓氏开头,如:“刘家祠堂”、“廖家祠堂”、“张家祠堂”……

中国传统文化中,“祠堂”之称,早在秦汉之时即已出现,古时用作祭祀贤德之士所用。《汉书》记载:“赐茔社东,将作穿复土,起冢祠堂。”客家宗族文化中,祠堂是同姓氏族人共同祭祀先祖先贤,安放祖先牌位,昭示家族荣誉,商议家族要事,教育赏罚子孙之族产共用之地,是凝聚同血缘族人的神圣重地,是同宗同族祭祖传世的精神信仰中心。在客家民间,祠堂亦是办理婚、丧、寿、喜等事务,族人共用活动场所,全族之公产。

在东山客家片区,要想了解东山的客家文化,就要走到祠堂中,去了解东山的宗祠文化。当然,认识了一座祠堂,即可从则面了解这支姓氏宗族的历史人文,以及家风祖训等方方面面。

成都东山客家中,我们熟知的拥有祠堂的大家族,有如:十陵镇朱氏,洛带宝胜村刘氏,石板滩新河堰廖氏,洪安宋家堰汝英张氏,龙王镇梁湾村刘氏,洛带镇老街巫氏,合兴镇静公张氏,姚渡镇曾家寨子曾氏,黄土镇大同村张氏,福洪镇杏花村黄氏,石板滩土城村黄氏等等,在这众多的大家族中,唯以张氏族人之人口基数众多,除了以上几大家族外。今天,我们就要带大家去认识一支来自新都石板滩镇北面鸡公山的张氏,和他们的张家祠堂。

新都石板滩鸡公山张氏祠堂始建于乾隆元年,是入川始祖大梁、大柱、大用公三兄弟几经辗转和数年积累置业落基之地,俗后称“鸡公山张家老屋”。此后三房祖公又经数年积累各自购买田地兴修祠堂,大梁公在成华区圣灯乡人民塘修建祠堂,大柱公在郫县齐家桥修建祠堂,大用公在华阳县西河场大将庙修建祠堂,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三房祖宗当年修建的老祠堂都未能保存下来,后经三房后人商议把入川始祖当年落基之地,鸡公山张家老屋作为三大房族人祭祖总祠,并于年筹款进行重建修缮。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城镇建设的加快,东山片区的祠堂大多难以留存与保护。现实中,一些祠堂无法得到保留修缮也往往是事出有因,诸如:经济原因、宅基不清、族人重视度不高,以及一些地方政策支持不够等等。但是,令人欣喜的是,即便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一些家族宗祠也有很多,在伴随着族人经济基础的提高,思想觉悟转变后,重获新生,翻新重建。看到一座座破败的祠堂能得到修缮维护,一座座倒塌的祠堂能得到重新修建,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东山客家人,着实令人振奋与欣慰。

当然,一座祠堂能得以保护,一支家族能有凝聚力,最终还需要一位有领导能力的祖长才行,比如,今天这位为我们打开祠堂大门的张家荣良叔.

据荣良叔讲,这座张家老祠堂于年,在张家族人共同集资下翻新重建,无论在风格或是建筑格局都尽量保留原有老祠堂的样子,尽可能的做到了修旧如旧的原则。

请看!入户门厅屋脊正中上的小青瓦中花造型,典型的东山客家民居风格,中花之上立一宝瓶,宝瓶音同“保平”,此为有保全族人出入保平安之吉祥寓意。

中花上设宝瓶的做法,来源于闽西客家之风。

虽说为翻修重建,张家祠堂大门依然保留了东山客家传统家祠的古朴大气之风。金字匾额,厚重大门,古典铜锁与老式门墩石,为大家展现出张家祠堂新老结合,承前启后的新气象。

门联为荣叔亲自提写:

上联:千秋鉴百忍书常留古训

下联:万选钱两京赋当读遗书

今年,七十多岁的荣良叔,可是东山客家民间资格的文化人,不止对张氏家族历史文化了解,更是诗、语、书、礼和客家文化无不通晓,还对客家神榜,祭祀礼仪,红白喜事的礼仪唱祭也都熟练精通,可谓东山客家目前少有的——礼生。(何谓礼生?我们下次有机会再详谈)

在祠堂里,荣良叔详细地介绍张氏家族,从入川开始的家族历史,以及到今天家族现状,以及祠堂过往的所有方面,详细至致。

看到荣良叔作为一族之长,为家族所做的一切,忽然想到一个人,感觉很像洪安汝英张氏的守祠人“六叔”的影子,家族大小事务,礼仪主持,祭祀唱祭都会。都是万事通,呵呵!

入户大门为原有老门,门框上还是原来的老花板,上面刻有花纹,正中央为传统的八卦图案,此为客家古人在建筑风水学上的讲究。当然,在东山客家民间信仰中,八封有辟邪之寓意。

中厅门联写有“百忍家风”。

没有异意,无论东山还是赣南、闽西、粤北客家祖地,只要对客家堂号有所了解的,一看便知,此户为张姓人家。

在此,我想问问大家,你可知你们家的姓氏堂号?

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区评论相告:

中厅门槛还保留了原来老祠堂的老石头门槛,实为罕见,乃东山首见。

为修旧如旧的科学理念,点赞!张氏一族真是为东山客家保留了宝贵的历史文化见证。

严重风化的石门槛,貌似也向大家述说着鸡公山张氏的那一段过往的老历史,老岁月。

祠堂正厅牌匾上的鎏金堂号:金鉴重辉

神榜上联:百忍图悬绵式谷

神榜下联:两篇铭著重传薪

只要张姓朋友们,对本家族历史有所了解的,尽知这堂上楹联内容:上联“百忍”二字,源于从唐代张氏先祖张公艺就代代相传的“忍”字家风。下联“两篇铭著”代表了北宋哲学家张载所著两铭《东铭》与《西铭》。堂号中的“金鉴”二字,代表了唐代开元盛世时期的贤相张九龄,送唐玄宗李隆基的生日贺礼《千秋金鉴录》,劝皇帝励精图治。

虽说是翻新重建的祠堂,但还是有很多的传统讲究,连匾托上都不忘雕刻花纹。

右蝙蝠图案,左边花鹿图案,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中“福禄”的吉祥寓意。

据荣良叔介绍,我们现在看到的匾额、楹联、神牌,尽皆后来购置,过去这老祠堂的老式神龛、楹联之类龛上之物,尽数被盗,这些“梁上君子”连神牌也偷。实为可气可恨,这不光是家族的损失,更是对东山客家文化的摧残。

借此,我们也奉劝这些无良的“梁上君子”们;“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盗亦有道,有所盗而有所不盗。”不讲良心的折福折寿之事,劝“君”还是少做为好,尽早回头,多为自己留些福萌积点福报,好自为之!

祠堂大厅正梁沿用了老祠堂以前的大梁,其上还能看见年前,入川先祖修建祠堂时,所刻的“兴隆万载”四个字。中间的雕刻花纹就并非我们常见的八卦图了,而是金钱板图,比较罕见。

正厅中花,前面是福字,后面是禄字,真是上保平安,前福后禄。

修旧如旧,新祠堂尽可能多的保留原有的建筑结构与原有的梁柱老件。

副梁上精美的彩绘花纹清晰可见,这是来自清代的古色。

祠堂神龛两边挂着入川祖公祖婆的画像。

鸡公山张氏入川三公“简介:

大梁,大柱,大用兄弟三人生于广东嘉应州长乐县,于雍正四年经贵州入蜀,从贵州到重庆,再到今天的东山,中途在永川停留过,后经三迁,终落业于华阳县石板滩镇鸡公山集体村,后大柱公分迁至郫县犀浦齐家桥立业,大用公则迁西河镇。如今,子孙后裔广布于成都东山的各个乡镇。

大梁公画像

大柱公画像

大用公画像

广东始祖世系图。

请注意!大梁、大柱、大用三公叔父辈虽说为“汝”字辈,但这支张氏与洪安汝英张氏,并不同为一支,此事我已核实过。

世系图记录了张氏三大房的详细分支。

三公后世班辈命名排行,也许有些朋友都能在其上找到自已的名字班辈,找到自己为第几世后人。

有想寻根问祖的张姓朋友们,可以详细看看此图哦!

墙上挂着的鸡公山这支张氏的家风家训,这些内容,不光是张家,同样是每一位东山客家儿女们正当学习、谨记、传唱的先祖遗训。

张家荣良叔作为一族之长,简直可谓是真正的东山客家文化人,除了亲笔写刚才的祖训外,这首描写张氏先祖入川落基置业的七律古诗,都是他亲手创作。看到于此,让在场的我等后辈们,望其项背,无不敬佩。

诗文:

吾祖从粤到西川,弹指一挥三百年。

卜居鸡山鸿图展,置业巴蜀费心田。

金鉴千秋先祖志,宝图百忍后代传。

饮水思源念祖法,后代儿孙福禄传。

一上午的时间,荣良叔将这鸡公山张家祠堂里里外外,张氏家族上上下下,从三百年前到今天,从先祖自粤入川,到置业落基鸡公山,再到如今张氏家族分布和家风现状,介绍地详细至致,让我们对石板滩鸡公山张家祠堂及张氏全族也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

近一两年来,看到部分东山客家祠堂能在当下,得以保护,得以重建,即便我不姓张,但作一名东山客家人,也

甚是同感欣慰。即便东山客家祠堂,从规格上讲,不能成为文保单位得以保护,我们还是希望这些老祠堂能够像张家祠堂一般得到保护重建,相信这是无数东山客家子孙们的精神情怀。

树有根,水有源。

祠堂,不仅是祭祀先祖,共述亲情之地,更是东山老客家们的乡愁记忆。

(完)

图文/咪哥

(原创图文,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尾彩蛋:当我们结束此张家祠堂的探寻专访之时,荣良叔介绍,在木兰还有一座张家祠堂支祠,也是这一支张家的,也有两三百年的历史,老祠堂老建筑都还在。到底那座张家支祠是什么样的,请持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duzx.com/xdxwh/6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