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晤养心寻根中国青铜时代

哪里看白癜风的医院好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

本文约字

建议阅读时间12分钟

导读

浅述寻根缘起

在青铜时代钟鼎重器中探寻中国

寻根年,十分特殊,新冠肺炎影响了世界及所有人。6月的北京,疫情反弹,人们再次减少外出,又一次拥有了整理与反思的时间。五千年中华文化,拥趸甚多,致力于传承文化者,亦不是少数,我仅是终身文化学习者中的一员。年创立「敬晤」,相对于品牌名,「敬晤」更像是座右铭,除了文化顾问工作,未有其他商业行为,我们更享受于面对面的小茶聚与共同学习。当再一次有了这样多的独处时间,我希望将近年来的学习心得写下来,通过云方式,与长久以来的朋友们分享,为了更好地相聚。缘起万事有机缘,这次的书写,缘起于整理「敬晤养心

心经专辑」。疫情期间,希望保持内心的安定,我开始每日书写一篇《心经》。这期间,许多朋友产生兴趣并询问一些问题,比如:哪个版本的《心经》字帖好?临习哪位书家的《心经》可以同时学习书法?我不愿以个人喜好,武断给出答案,所以决定将多年来学习的知识、收集的资料,顺着历史脉络,梳理所有我知道的历代《心经》书写作品,整理为专辑。随后,发现朋友们还有一些关于书法方面的问题,遂又衍生「敬晤养心

心经专辑书法外篇」的新专题。撰写书法外篇新文章时,发现在青铜时代的「钟鼎」世界中,可以寻觅到「中国」的起源与发展,意外收获更多内心的安定。如果用官方语言,这大抵就是我们年轻一代形成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轨迹,特以此题独作一篇。专辑

敬晤养心心经专辑专辑

敬晤养心心经专辑书法外篇青铜是最早的合金,是在纯铜(紫铜)中加入锡或铅的合金。与纯铜(紫铜)相比,青铜的强度高且熔点低。比如,以25%的锡冶炼青铜,熔点就会降低到℃,而纯铜(紫铜)的熔点为℃。同时,青铜铸造性好,耐磨且化学性质稳定。青铜发明后,立刻盛行起来,人类历史也自此进入青铜时代。青铜时代在青铜时代,青铜铸造业在世界范围形成几个重要地区,这些地区成为了人类古文明中心,其中包含中国。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期和转变期。形成期约指龙山时代,距今-年;鼎盛期即中国「青铜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也是中国传统体系的「青铜文化时代」;转变期指战国末期至秦汉时期,青铜器逐步被铁器取代,数量大减,由礼乐兵器变成日常用具,器别种类、构造特征、装饰艺术也发生转折性变化。中国青铜时代「藏礼于器」,一些用于祭祀和宴饮的青铜器具具有象征权力与地位的作用。本文即对青铜时代「钟鼎」的探索,器以载道,以之寻根。钟鼎作为汉语词汇,有多种释义。本意钟和鼎,上面多有铭刻记事表功的文字,「琢之盘盂,铭於钟鼎,传於后世。」钟,为古代乐钟;鼎,为古代炊具。因其重要与尊贵,也是古代旌功记绩的礼器。因此,后世常以「钟鼎」比喻高官重任、富贵荣华。「钟鼎」还意为「钟鼎文」,我们将在「书法专辑」中,另外撰文解说。以下部分,以「钟」为始,以「鼎」为重。自古皇王,褒崇勋德。既勒铭於钟鼎,又图形於丹青。——《旧唐书·长孙无忌传》战国曾侯乙编钟

小型张.12.10曾侯乙编钟即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一套大型礼乐重器,年出土于湖北随县(今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钟架长厘米,高厘米,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最大钟通高.3厘米,重.6公斤。因其声律和冶铸技术,编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在考古学、历史学、科技史学等多个领域产生巨大影响,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代表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在曾侯乙编钟的钟体、钟架和挂钟构件上,铭文共有多字,不仅标注了各钟的发音律调阶名,还清楚表明这些阶名与楚、周、齐、申等各国律调的对应关系,极具文献价值。出土后,曾侯乙编钟原件只演奏过三次,最近的一次是年迎接香港回归。著名作曲家谭盾创作大型交响乐《:天·地·人》,其中编钟部分即由曾侯乙编钟完成。中华文化已上下几千年了,以礼入乐钟,依然深刻影响着今天的我们。战国曾侯乙编钟

湖北省博物馆藏铭文余字国之重器《国语》提及:「先主为重器也,为国家之难也。」三国时期著名史学家韦昭为此作注:「重器,圭璧钟鼎之属」。其中,「鼎」是最常见却又最神秘的器具,一般有圆形三足和方形四足,又可分有盖与无盖两种。「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夏商周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被赋予显赫、尊贵等引申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等。「鼎」在周朝,更有所谓「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数量的规定。「鼎」逐渐演化为国家和权力的象征,被称为「国之重器」。现代汉字「鼎」,虽经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仍然保留着作为事物时的风范和形体特点,是传承千年的文化载体与符号。也是我们选择以「鼎」作为钥匙,打开青铜时代大门的原因之一。九州与九鼎夏、商、周,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在中国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据有关文献,氏族社会晚期,中原大地洪水滔天,华夏诸族共同推选大禹治理水患。大禹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因势利导、凿阙开河,十八年不懈努力降服水患。河晏水清,天下太平,华夏诸族推选大禹为领袖,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贡献青铜,铸造九鼎,将「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九州」成为中国代名词,「九鼎」成为国家与权力的象征。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司马迁《史记·封禅书》古代九州图与现代中国地图模拟对比时至今日,夏朝「九鼎」已难觅行踪。笔者斗胆在各朝代的青铜名鼎中,甄选到九方,重组「九鼎」,包含夏朝一鼎、商朝二鼎、西周四鼎、东周二鼎。选择标准,不仅因此方「鼎」作为文物的权威性和唯一性,也因其出自青铜时代的不同时期,可以代表造型、技术、审美的进程与更迭。当然也会有个人审美等偏好,比如商代晚期大禾人面鼎、子龙鼎等,虽著名但并未录入。在梳理并记录过程中,中华历史的厚重、历代君臣民众的励精图治及其美好愿望的真挚,都盈满心中,愿奋进、安邦、和平。方格纹铜鼎

夏朝夏朝约前-前年,延续约年,是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即「家天下」的开始,后被商汤所灭。「夏」字最早出现于《尚书·尧典》:「帝曰:皋陶蛮夷滑夏,寇贼奸宄,汝作士。」「华」、「夏」二字在今日吴语等方言中读音相同,语言学家因此拟定二字在古时同音、同义。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代名。方格纹铜鼎年出土于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该鼎高20厘米,口径15.3厘米,底径10厘米,造型和纹饰风格与中原龙山文化晚期陶鼎几乎完全一致,但材质却为当时罕见的贵金属——青铜。方格纹铜鼎作为夏代青铜鼎,是已知的中国最早青铜鼎,被誉为华夏第一鼎。夏方格纹铜鼎

洛阳博物馆杜岭方鼎

商朝早期商朝约公元前年-约前年,延续约余年,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文字记载的王朝。杜岭方鼎学术名为「兽面乳钉纹铜方鼎」,年出土于河南省郑州杜岭,完整无损,共两件。「杜岭一号」高厘米,重86.4千克,方形、深腹、双耳四足、腹上部饰兽面纹、两侧及下部饰乳丁纹,形体质朴庄重,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杜岭二号」较小,高87厘米,重64.25千克,藏于河南博物院,为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杜岭方鼎是商早期(约前十六世纪至前十四世纪)青铜器,是最早装饰饕餮纹与乳钉纹的中国礼器,更是目前人类所能认知的年代最早、铸造最完美、保存最完整的青铜重器,比我们熟悉的「后母戊鼎」年长余岁。商杜岭方鼎(一号)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后母戊鼎

商朝后期商朝经历了三大阶段,即先商、早商、晚商,商朝处于奴隶制鼎盛时期,此时的甲骨文和金文是目前已发现、成系统的中国最早文字符号。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年3月前为此名,择时另文讲述),于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相传出土于商王陵),损一耳,鼎高厘米,口长厘米,口宽79厘米,重.84千克(所需金属原料超过0千克)。器厚立耳、折沿、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柱足。后母戊鼎,形制雄伟庄严,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威武凝重,足上铸蝉纹,线条清晰,腹内壁铸有「后母戊」三字,为商王母亲的庙号,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即商王武丁之妻)而铸鼎。铭文字体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的起止多显峰露芒,间用肥笔。后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前十四世纪至前十一世纪)铸品,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分工细致,代表商朝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是已知中国古代最重青铜器。商后母戊鼎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铭文3字「后母戊」淳化大鼎

西周西周约公元前-前年,周武王灭商朝,建国号为周,定都于镐(陕西长安沣河以东),周成王继位、亲政后,营造新都成周(河南洛阳)。淳化大鼎也称牛首夔龙纹鼎,年12月出土于陕西省淳化县,该鼎形体高大又出土在淳化,故名淳化大鼎。此鼎通高厘米,口径83厘米,重千克,为已知的西周铜鼎中最大、最重的圆鼎(也是历代圆鼎),在中国青铜鼎中,按重量排第三(第一位后母戊鼎)。鼎身主体图案为牛头蜴身龙纹,最与众不同之处是腹壁铸有三个半圆形大耳(所以一共五耳),此形制铜鼎,至今仅此一器。淳化大鼎是研究西周早期周人分布和青铜器铸造工艺的重要资料。年,清华大学主办「与天久长周秦汉唐文化艺术特」,淳化大鼎来到北京参展。笔者与师友一起去看展,大鼎位于入口处,放在展柜上最高处接近2米,刚柔并济,纯正平和。西周淳化大鼎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大盂鼎

西周西周周武王之后的周成王、周康王统治期,社会安定、百姓和睦、「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史称「成康之治」。大盂鼎年出土于陕西郿县(今陕西宝鸡),后为清末官员、书法家、收藏家潘祖荫家族收藏。鼎高.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5千克,造型雄浑,是西周早期大型、中型鼎的典型样式。大盂鼎与后文中的大克鼎、毛公鼎,均为清朝末年所发掘且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周原遗址附近,称为海内三宝。其中,大盂鼎、毛公鼎还同属于晚清四大国宝。大盂鼎铭文鼎内壁有铭文19行,共字,记载周康王向盂叙述周文王、周武王的立国功绩,主要由于文、武王的臣属从不酗酒,每逢祭祀,认真恭敬,而商亡国在于沉迷于酒。由此告诫盂效法祖先,忠心辅佐王室,赐盂命服、车马等,并说明铸鼎为祭祀其祖父南公,是史家研究周代分封制、君臣关系、西周奴隶制度的重要史料。铭文书法体势严谨,字形、布局质朴平实,用笔端严凝重,开汉魏书体先河。大盂鼎在西周早期的青铜礼器里占有重要地位,是西周早期金文书法代表作。西周大盂鼎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铭文字大克鼎

西周西周约公元前-前年。周王朝强盛时,势力所及,南过长江,东北至今辽宁省,西至甘肃省,东到山东省。大克鼎年出土于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窖藏,后为清末官员、书法家、收藏家潘祖荫家族收藏。颈部饰有三组对称的变形饕餮纹,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腹径74.9厘米,重.5千克,虽没有司母戊鼎高大,身量亦十分罕见。此鼎是西周大贵族膳夫克用于祭祀其祖父的重器,是西周时代极为重要的青铜器。大克鼎与大盂鼎、毛公鼎,均为清朝末年所发掘且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周原遗址附近,称为海内三宝。8年,《国家宝藏》第七集,易烊千玺化身为西周少年「易」,讲述了大克鼎与「礼」有关的传奇。大克鼎铭文腹内壁亦铸有铭文28行,字,对研究西周时期职官、礼仪、土地制度等极具意义。铭文中的年号,也为历史学家提供了确定西周历史年代的重要史料。青铜器铭文的书法也是青铜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西周青铜铸造技术精湛,铭文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墨书的笔意。此鼎在铸铭之前先在范上划好方格,然后在方格内填字,每字均兼顾到左、右字的格局结构,全篇均匀整齐,笔势圆润,为西周晚期金文书法典范。西周大克鼎(背面)

上海博物院藏铭文字毛公鼎

西周西周周懿王时政治日趋腐败,被迫迁都迁犬丘(陕西兴平),公元前年国人暴动预示奴隶制的危机,王权衰落。公元前年周幽王被犬戎和申侯杀死,次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历史上将平王东迁之前称为「西周」。毛公鼎年出土于陕西岐山(今陕西宝鸡岐山),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鼎高53.8厘米,腹深27.2厘米,口径47厘米,重34.7千克。口饰重环纹一道,敞口,双立耳,三蹄足。此鼎为西周晚期宣王时的一件重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毛公鼎与前文中的大盂鼎、大克鼎,称为海内三宝。其中,毛公鼎还与大盂鼎同属晚清四大国宝。毛公鼎铭文腹内铸有铭文共32行,近五百字(有字、字、字三说),为最长青铜器铭文。铭文内容可分成七段,是说: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兴朝政,乃请叔父毛公为其治理国家内外的大小政务,并饬勤公无私,最后颁赠命服厚赐,毛公因而铸鼎传示子孙。铭文表现出上古(即秦代以前)书法的典型风范和理性的审美趋尚,体势显示出大篆书体的结字风貌,瘦劲修长、饱满庄重。自清末出土至今,书法家们无不为之倾倒,是学书者必读之贴,西周晚期金文典范、庙堂之作。西周毛公鼎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铭文近字王子午鼎

东周春秋东周公元前年-公元前年,西周覆灭后,诸侯拥立原先被废的太子宜臼为王(即周平王),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王子午鼎年出土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下寺楚墓,共七件为一组,鼎上铭刻「王子午」,由大至小排列,称为「列鼎」,此器为其中最大。鼎通高76厘米,口径66厘米,造型呈平底束腰,为独特楚式风格,王子午鼎是春秋时期青铜器,是研究楚文化的标准器。王子午鼎铭文王子午鼎是楚庄王之子、楚共王的兄弟、曾任楚国令伊(宰相)之职的王子午的器物,有确切的人名与地名。鼎内壁铭14行,86字,内容表达了对先祖的追思,叙说了王子午自己施德政于民的业绩,并教育子孙须以此为准则。全文语词流畅押韵,是楚国青铜器上不多见的长篇美文,具有重要史料价值。铭文字体修长、笔画婉转,颇似鸟虫书的装饰性笔画,鸟篆作为东周时期流行于楚、吴、越等国,被誉为中国最早美术字。东周春秋王子午鼎

河南博物院藏鸟篆体铭文86字铸客大鼎

东周战国东周东周前半期,诸侯争霸,称为「春秋时代」。公元前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各诸侯相互征伐,称为「战国时代」。铸客大鼎又称楚大鼎,年于寿县楚幽王墓出土。通高厘米,口径93厘米,重约千克,圆口平唇、圆底、修耳、蹄足、耳饰斜方格云纹,腹饰蟠虺纹,犀首纹膝。铸客大鼎为战国时期青铜器,在全国所有出土的大鼎中,体积最大。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铸造不再由王室独控,各地诸侯大造其器,器型开始改变,青铜器具走入日用生活和人群。铸客大鼎铭文鼎口平沿处阴刻铭文十二字,其意义至今未完全破解,后世仅能精准解读出「铸客」两字。郭沫若在著作《中国史稿》中提到:在出土的楚国铜器铭文中,出现了「工」、「铸客」、「冶师」等几种身份不同的生产者的称呼。「铸客」即从事铸造业的工商业者。同时,鼎前足膝部和左腹下壁各刻二字铭文,左腹外壁近底处还有极细的刻文二字,其腹部及足部的「安邦」二字,或许为墓主人希望治国安邦的雄伟志向,也或许是当时楚国最大的心愿。鼎是礼器,代民向天请愿,代国向天请运,代时光载入历史。东周战国铸客大鼎(背面)

安徽博物院藏铭文18字含「安邦」字样钟鼎铭史千年以来,「鼎」被赋予太多神秘色彩,浓缩为一种抽象的文化符号,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自年至今,我国多位领导人多次视察安徽省博物馆,观看铸客大鼎。4年12月,为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设立「国家公祭鼎」,即以战国时期铸客大鼎为原型、等比例放大铸造而成。同时,在此纪念馆中,由旅日华侨捐造、启功先生书丹的「和平大钟」,更早在年竖立于此。时至今日,重大历史事件勒石刻碑、铸鼎纪事,仍是中国传统礼制。钟鼎铭史,凝聚起国人共同的记忆与愿望,愿奋进、愿安邦、愿和平。4年国家公祭鼎以铸客大鼎为原型高1.65米重超2吨年和平大钟高3米重6.6吨旅日华侨捐造尊今作「樽」,是中国商周时代的一种大中型酒器和礼器。尊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时期,春秋后期已少见。著名青铜尊有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四羊方尊、鸮尊,还有存于中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何尊。何尊是中国西周早期一位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尊高38.8厘米,口径28.8厘米,重14.6千克,造型浑厚、精美。年,此尊因造型图案精美被选送至国家文物局,作为全国新出土文物精品出国展出。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发现铭文并命名为「何尊」。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字,正是这段铭文,奠定了「何尊」的尊贵身份,从此成为不允许出国展览的镇国重器。中国何尊铭文大意为:成王五年四月,周王开始在成周营建都城,对武王进行丰福之祭。周成王于丙戌日在京宫大室中对宗族小子何进行训诰,讲到何的先父公氏追随文王,文王受上天大命统治天下。武王灭商后则告祭于天,以此地作为天下的中心,统治民众。周成王赏赐何贝三十朋,何因此作尊,以作纪念。这是周成王的一篇重要的训诫勉励的文告。其中,「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唯王初壅,宅于成周。复禀(逢)王礼福,自(躬)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逨(弼)文王,肆文王受兹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呜呼!尔有虽小子无识,视于公氏,有勋于天,彻命。敬享哉!」唯王恭德裕天,训我不敏。王咸诰。何赐贝卅朋,用作庾公宝尊彝。唯王五祀。——何尊铭文西周何尊

中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铭文字以德治国青铜铭文,是用青铜铸造出的宝贵历史,可以印证史籍或弥补史籍的不足。「中国」两字作为词组,首次在何尊铭文中出现。同时,何尊也是第一个出现「德」字的器物。何尊之前,无论是金文还是甲骨文,「德」字无「心」,无论是表示「得到」或「道德」,均为无「心」的「得」字。何尊之后的铭文,「德」表示道德时有了「心」,佐证了周王朝「以德治国」的理念,这也成为中国文化的基础之一。距今约0年前,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开始出现聚落组织,进而形成国家,后历经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局面。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以华夏文明为源泉、中华文化为基础,渊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东亚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国,在世界文化体系内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汉族与少数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也自称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中国疆域辽阔,人口也不断攀升,宋代时中国人口突破一亿,清朝时人口突破四亿,截至年底,中国大陆人口已突破十四亿。本文完成的此刻,北京疫情反弹已现曙光。14亿人口、56个民族、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如此庞大的国家,在过去的半年中,展现着极为少见且宝贵的凝聚力。必有中国国魂的存在,才能如此快速面对、适应时代危机。因为尝试梳理青铜时代的钟鼎世界,我坚定地相信中国文化就是我们的国魂与根基,德行、奋进已刻入了国家基因、民族骨髓。因此,传承、弘扬中华传统精粹文化,与时俱进运用于时代生活,会让我们在生活中更加自怡、让祖国更加柔韧地屹立于世界之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专辑

敬晤养心文字

葫蘆掌櫃

敬晤文化图片

部分网络请勿商业用途-下篇见-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属于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duzx.com/xdxxw/6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