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读培脩張桓侯庙記,析蜀汉大将张飞之形象

民国十六年培脩張桓侯廟記

时代?民国十六年()

通高1.1、宽0.6+米

青石质,方首竖碑(碑右侧部分嵌埋於墙体)。碑额,楷书题名“培脩張桓侯廟碑記”;碑文,阴刻楷书16行,满行30字,款署“中华民国十六年歳次丁卯孟夏月上浣立”。该碑原嵌於張桓侯廟旧址之大殿内东南角。年,县兽医工作站(今名县畜牧兽医管理中心)成立,至今仍以張桓侯廟旧址为其办公场所。年夏,旧庙因年久失修,又累受暴雨侵蚀而多处坍塌,倾圯殆尽。为安全计,残余建筑已拆除,仅存该碑一通。

《西鄉縣志?文章志?纪事下篇》(民国22年薛祥绥稿,37年石印本)新增著录。《西乡县志?艺文志?古今文章选录》(年陕人社版),亦有著录(有删减)。

附录碑文:

培脩張桓侯廟記

治西①有桓侯廟一區②,距郭③約半里許,春秋享祀,歳以為常④。作廟之初,昉⑤自前明,由来久矣!桓侯家世涿鹿⑥,性工書,嘗作“刁斗銘”⑦,喜交文學士,材稱儒将,力佐昭烈⑧成功。蜀漢既興,以功封兹邑。制策⑨有言:建爾於東,為漢室輔⑩,事在章武元年。厥後,赫聲濯靈,屢昭神異⑾,具見邑志廟碣⑿中,兹不贅⒀。民國以来,兵警迭乘⒁,蕞尔偏隅⒂,幸得保安无恐者!僉⒃謂此:必有神焉,為之扶持保護於其中也。第⒄廟基近水⒅,年來风雨漂摇,摧殘蝕剥,幾同鲁殿靈光⒆,廢為墟矣!况西鄉為桓侯封邑⒇,桓侯诚西邑福神,一任漂流淹没,崇報(21)之谓何耶?爰亟圅(22)請縣案(23),籌歀培修,當道韪(24)之。克日鳩工庀材(25),榱棟(26)易以樸堅(27),垣墉(28)加之稳固,塗暨丹艧(29),煥然一新,費約四千餘缗,經始於民國十年夏,工竣於十五年秋。其間,不無停頓,遷延之處,要以歀鉅難籌,需之時日故也。

斯役也,為之始者,為郭公翼、張公邦直(30)兩縣長之力居多;而統籌全局、募撥鉅資,則惟我縣長藍公炳奎(31)是賴。既蕆(32)事,眾請為文紀事。

按桓侯,學萬人敵(33),有國士風,叱咤風雲,千載下猶有生氣(34)焉,盡人所當崇拜者也。今日者,舆情效順(35),廟?(36)重新,登堂展拜,肅敂(敬)金容(37),令人敬畏之心,油然而起。則此一舉也,謂修明禋(38)典礼也可,謂振尚武精神也亦可,敬序。

八等嘉禾章、孔廟奉祀官、丁酉科拔貢邑士賴運淑(39)敬撰

邑士袁錦文(40)敬書

中華民國十六年歳次丁卯孟夏月上浣立。

注释:

①治西:县治西边。

②一區:即一区:表数量,指一个区域、或一块田地、宅院。此犹言一处。

③郭:城区、城郭。

④春秋享祀歳以為常:春秋享祀,泛指春秋两季祭祀活动,即春祈、秋报,又作春祭秋甞。意思是把春祈、秋报定为每年的常规祭祀活动。

⑤昉:本义指“日初明”,此意为起始、起源。意谓西乡張桓侯(飞)廟起源于明代。

⑥桓侯家世涿鹿:張飛(~)字翼德,三国蜀汉虎将,祖籍涿鹿,即今河北涿州也。黄巾起义后,与关羽一起投奔刘备,并於桃园结义。赤壁之战后,为宜都(湖北枝城)太守、征虏将军,封新亭侯。建安十七年(),受刘备之命,随诸葛亮攻打益州刘璋,生擒巴郡太守严颜。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称汉中王,拜張飛为右将军,假节(就是假节钺,持有节钺,是一种类似于尚方宝剑的身份象征的权杖,封疆大吏,有独断专权才会赐予)。章武元年()四月,刘备在益州成都称帝,迁張飛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晋封“西乡侯”,食邑西乡。六月,欲攻打东吴孙权,为关羽报仇,張飛领兵万余,自阆中出发前,因鞭笞违规部下,反遭其暗害,惨死于部将张达、范疆之手。嗣后,刘备追封張飛谥号“桓侯”。

⑦刁斗銘:刁斗,是古代军中用具,形状大小似斗,白天用来烧饭,晚上敲击巡逻。明朝新都状元杨升庵《丹铅总录》载:“涪陵有张飞刁斗铭,其方案甚工,飞所书也。”杨升庵引用唐朝诗人张士环拜谒張飛墓的诗,云:“天下英雄只豫州,阿瞒不共戴天仇。山河割据三分国,宇宙威名丈八矛。江上祠堂严剑佩,人间刁斗见银钩。空余诸葛秦州表,左袒何人复为刘。”“人间刁斗见银钩”就是盛赞張飛书法的。

⑧昭烈:本义指显赫,显著。此指蜀汉开国皇帝刘备,在位~年,谥号昭烈帝。

⑨制策:意为皇帝有事书之于策(竹简)以问臣下,称为“制策”。《汉书?武帝纪》:汉武帝元光元年(前年)诏贤良,各“受策察问,咸以书对”,董仲舒、公孙弘等都先后对策。后,制策为科举考试所采用,成为国家取士的科目之一。唐代刘肃《大唐新语?举贤》:“张柬之进士擢第为清源丞,年且七十餘,永昌初,勉復应制策。”宋代苏轼《策别七》:“国家取人,有制策、有进士、有明经、有词科、有任子、有府史杂流。”

⑩建爾於東,為漢室輔:建,营造、兴工制造,创立、设立,提出意见、建议、建言;引申作动词“封立、封赐”,《詩經?魯頌?閟宮》:“建爾元子,俾侯于魯。”《後漢書?卷四四?胡廣傳》:“順帝欲立皇后,而貴人有寵者四人,莫知所建。”爾,人称代词“你、你的”,此代指“張飛”。輔,本义指车轮外旁增缚夹毂的两条直木,用以增强轮辐载重支力;或指车轮内面接辐而外面顶住轮圈的内缘;多引申指面颊,輔助、辅佐之臣,依附、亲附,卫护、屏藩,从属、次要,府吏,京城附近起辅卫作用的郡邑等等,此指卫护、屏藩。西乡扼蜀汉之东北向要隘,北控子午道。蜀汉章武元年()四月,刘备在益州成都称帝,迁张飞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晋封張飛为“西乡侯”,食邑西乡。故有以張飛封“西乡侯”,食邑西乡在蜀汉之東(实为东北),可作蜀漢皇室屏藩之说。

⑾赫聲濯靈,屢昭神異:赫聲濯靈,即“聲靈赫濯”。神異,指神怪、鬼神,神奇,神灵奇异。此意谓声势显赫,像貌威严显赫,屡屡昭示出神灵奇异、神奇诡异之状。《孔子家语?卷五?五帝德》:“乔极之子,曰高辛,生而神異,自言其名。”

⑿具見邑志廟碣中:此指《西鄉縣志》(道光八年,知县張廷槐住持续修、具体由曹珍贵辑纂的《张志》本)所载录的“明世宗嘉靖十八年蒋奎撰《重修汉桓侯庙记》”。民国22年薛祥绥稿,37年石印本《西鄉縣志》,亦有著录。

⒀贅:本义指“价值提升”;转义指在特殊条件下以价值低下的有用物品换取高额金钱,在极端条件下的抵押。引申义有:聚會,赘聚(会聚)、赘结(聚集、集结),贅附(依附)、赘旒(连缀),增添、附加、累赘、赘冗;古通“缀”,连缀;作形容词,意为多余、无用,此即指多余、无用

⒁迭乘:轮流更替。

⒂蕞尔偏隅:蕞尔,很小的样子。《左传?昭公七年》:“蕞尔国,而三世执其政柄。”偏隅,指偏僻的地方,或指一方之地、一隅之地。意谓西乡只是一个很小,而且偏僻的地方。

⒃僉:皆、全部,众人、大家的代称;《書經?堯典》“僉曰:‘於!鯀哉’。”句下,孔穎達?正義:“僉,皆也。”《楚辭?屈原?天問》:“僉曰:何憂?”王逸?注:“僉,眾也。”也用作姓氏。

⒄第:次第,到;连词,作“但是”。

⒅廟基近水:张飞庙旧址西临城西排洪渠——“西沙渠”,渠水自北山南流,经宁家园直抵旧址西侧,继而南入木马河。至上世纪80~90年,西沙渠渐次废毁。

⒆鲁殿靈光:语出《昭明文选》卷十一《赋己?宫殿?鲁灵光殿赋并序》:“鲁灵光殿者,盖景帝程姬之子,恭王余之所立也。初,恭王始都下国,好治宫室,遂因鲁僖基兆而营焉。遭汉中微,盗贼奔突,自西京未央建章之殿,皆见隳坏,而灵光岿然独存。意者岂非神明,依凭支持,以保汉室者也。”比喻仅存的有声望的人或事物。

⒇西鄉為桓侯封邑:蜀汉章武元年()四月,刘备在益州成都称帝,迁张飞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晋封“西乡侯”,食邑西乡。

(21)崇報:崇德报功之谓,尊崇有德行的人,酬报有功劳的人。《尚书?武成》:“惇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

(22)圅:同“函”。《说文》:“函”本字。

(23)請縣案:案,古代端食物用的木托盘、长条的桌子、架起来用作台面的长木板;事件(特指涉及法律的事件)、公务中的书面材料、书面的计划、建议或决定。此意为请求知县大人决定、或建议。

(24)韪:是,对;常与“不”连用,指过失或谬误。

(25)克日,鳩工庀材:克日,不日、克期。短时间内,招集工匠,准备材料。语出唐?李方郁《修中岳庙记》:“尔宜专其事……岂可不成耶?遂鸠士庀材;四旬而就。”

(26)榱棟:屋椽及栋梁。

(27)樸堅:没有细加工的木料,喻不加修饰,坚固、坚实、牢固、结实。

(28)垣墉:墙壁、垣墙。《书经?梓材》:若作室家,既勤垣墉,惟其涂塈茨。

(29)丹艧:涂饰色彩;可供塗飾的紅色顏料。

(30)郭公翼、張公邦直:郭翼,字汝嘉,湖北廣濟人,民国十一年一月十二日任西乡县长,次年三月十二日卸事;張邦直,直隸人,民国十二年三月十三日任西乡县长,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卸事。

(31)藍公炳奎:郭翼,字燮堯,湖北人,民国十四年五月一日代理西乡县长,十五年一月十日卸事。随后,郭翼回任,至十五年四月十五日卸事。

(32)蕆:完成、解决事情。

(33)萬人敵::战胜万人之术,指兵法;指勇力可敌万人。

(34)生氣:一是指活力,生命力,生机;二是指发怒,因不合心意而不愉快。风水学中将生气简称为气,亦名内气、五气、阴阳之气。此指活力、生机。

(35)舆情效順:效順,表示忠顺;投诚。语出汉代贾谊《新书?五美》:“细民乡善,大臣效顺。”《旧唐书?裴度传》:“度遣辩士游说,客於赵、魏间,使说承宗,令割地入质以效顺。”此谓社会舆论情况良好,顺应时势,民众忠顺。

(36)?:古文“貌”。《前漢???法志》:“人宵天地之?”。

(37)肅敂金容:敂,同“敬”,肅敂,恭敬之意。金容,指金光明亮的佛像面容,也指对神的尊称。

(38)明禋:明洁诚敬的献享。

(39)八等嘉禾章、孔廟奉祀官、丁酉科拔貢邑士賴運淑:《西乡县志?士女志?文学篇》载:賴運淑,字季清,號善甫。……九歳喪父,家業陵夷。及就讀,聰穎逸羣,長喜治經,長於訓詁,博覽子史,雅善詞章。年二十一,補縣學生,旋食廩餼,數赴棘闈,三膺堂薦。光緒二十三年,始獲拔貢,性孝友,家貧授徒贍家,肄業漢南書院。……自二十四年朝考,報罷歸,即主講豐寧書院,凡七年,而學制變。南遊,歷吳楚,無所遇而返,知縣閻佐堯聘為師範傳習所教習,膺高等小學校教務主任及教員,先後十餘年。民國元年,舉教育科長。四年,任孔子廟奉祀官。六年,以籌餉功,授八等嘉禾章。十年,舉賑災會正會長。十一年,充陝西通志局採訪主任。一生所歷,多義務職,……安貧守道,樂善好施,為世所欽;淵源家學,精通醫術,……全活甚眾,著有《神農本經歌括》一卷待栞;教士以躬行實踐為主,通經致用為輔;雅不喜人,功八股文,……口講指授,勤懇不倦,及門多士,莫不循謹自守。民國初,立碑以頌德教。十七年十二月卒,壽七十。遺《續修西鄉縣志》二十六卷,蓋上續清道光八年《張志》而迄於民國十二年。初稿始具,尚未殺青云。

(40)袁錦文:西邑名士,無详考。

坍塌残损的张飞庙年摄

编者按:

《西乡县志?文章志?第二十纪事下卷?新增録》(薛祥绥稿,民国37年石印本)、《西乡县志?艺文志?古今文章选录》(年陕西人社版)都对民国十六年《培脩張桓侯廟記》有著录,然均将“斯役也,為之始者,為郭公翼、張公邦直兩縣長之力居多;而統籌全局、募撥鉅資,則惟我縣長藍公炳奎是賴。既蕆事,眾請為文紀事”予以删减,今依碑石全文著录。

据西乡现存最早的,明世宗嘉靖十八年蒋奎(四川人,时任西乡县训导)所撰的《重修汉桓侯庙记》得知:西乡桓侯廟(張飛廟),最晚当在明代正德四年()八月,由时任陝西巡撫蓝璋、陕西按察副使兼汉羌兵备道関南分巡道來公天球,协同四川督抚洪钟,镇压流窜之蓝五为首的蜀寇(农民起义)时,因“有夢金甲神人拔劍助陣者,知為侯威靈所通也,邑遂獲無虞,寇亦尋就滅矣。事定後,二公乃題請敕封,侯(桓侯):‘武義忠顯助順王’。隨委郡判周盛,擇地卜吉,廟侯於邑西,歳以八月封日奉祀焉。”至嘉靖十八年(),德平閻公文奎,來判縣事,顾念“廟貌就颓”,乃重修“以正气充盈宇宙”。也就是说,西乡桓侯庙大概於明正德四年()年八月,由汉中府通判周盛奉命住持修建。至明嘉靖十八年(),知县阎文奎首次重修。迨至民国十年(),縣長藍炳奎在前二任县长郭翼、張邦直的大力呼吁和鼎力相助下,再次重修,历史六年,克服时势动荡、经费不足之困,費钱四千餘缗,终使廟貌煥然一新。

关于猛将張飛形象的文士化,最早见著於南北朝时期梁朝陶宏影的《刀剑录》。至明代中晚期,经享誉“博学第一”之称的杨慎大加著说,一个“文士化”的張飛形象渐次显露。迨至现代,经互联网+自媒体时代,网络快餐文化的催化作用下,文武双全、书画诗文皆通,且相貌俊秀而非粗犷、鲁莽的张飞形象,跃然呈现于互联网的各个角落。

今刊列些许史料,以飨各位。鉴于史料真伪难稽,孰是孰非?仍待有志之士详考究竟。

有关張飛书法的记载,最早见于南北朝梁陶宏影的《刀剑录》:“張飛初拜新亭侯,自命匠炼赤山铁,为一刀。铭曰:新亭侯,蜀大将也。后被范疆杀之,将此刀入于吴。”

与“刁斗銘”同为張飛所书的书法遗迹,尚有:“黄陵峡题字”、“立马铭”、“張飛為金堂名山作‘記’”以及西乡县“飛鳯山”摩崖题名等。

“黄陵峡题字”,清代倪涛关于书法的巨著《六艺之一录》记载:“张飞书‘山髙月小、水落石出’八字于黄陵峡。黄陵峡,即西陵峡。按《三国志?蜀志》记载,东汉建安十四年(年),刘备任命张飞为宜都太守时,曾在西陵峡口北岸修筑擂鼓台,督兵操演。因而,有机会在此题字。

渠县八蒙(又作“濛”)山“立马铭”,八蒙山在古流江县(今四川省渠县),故又称作“流江县纪功题名”、“八蒙摩崖”。《广博物志》等多部古籍记载,张飞执长矛,用“八分书”的隶书体作“记功题石”碑。现存光绪年间拓本,为《张飞立马铭》,曰:“汉将张飞,率精卒万人,大破贼首张郃于八蒙,立马勒铭。”按《三国志》载,汉建安二十三年()秋,蜀汉与曹魏争夺汉中,曹操命张郃领兵进犯巴州,刘备令張飛率精卒万余人迎击于蒙头(八蒙山,今四川渠县),(郃)前后不得救,桓侯遂以少胜多破之。获此大捷,擅于书法的張飛便以石代纸、以矛作笔,在八蒙山石壁上勒石记功。明代陈继儒的《太平清话》、曹学佺《蜀中名胜记》,清代赵一清《稿本三国志注补》中关于“張飛传补注”引自《方舆纪要》所述等书,皆有记载。至清末,“立马铭”摩崖历千余年风雨剥蚀,石壁崩裂,铭文不复存。光绪七年(),四川灌县望族胡升猷(时任陕西岐山知县)家中富藏,精于鉴古,遂依家藏原拓将“立马铭”重新凿刻于八蒙石壁上(今亦不存),并依拓本重刻一碑(宽、高38厘米),现存陕西岐山。

西乡午子山,飞凤山摩崖

此外,張飛还为金堂名山作“記”。《全蜀艺文志》中载:《新都县真多山题铭》,作者“蜀?張飛”,铭曰:“王方平采药此山,童子歌玉炉三涧雪。信宿乃行。”因现金堂县地域,时属新都县管辖,所以古籍中记作新都县。真多山,是金堂县境内的著名道教圣地,道教名著《云笈七签》记载李八百之妹李真多在此修炼,太上老君与玄古三师亲降此山点化于她,使她得道飞升。东汉时张道陵设二十四治,此山便设为“真多治”。

今按此碑所云:“桓侯,家世涿鹿,性工書,嘗作“刁斗銘”,喜交文學士,材稱儒将,力佐昭烈成功。”结合前面所列史料,蜀汉大将張飛,俨然一“喜交文學士,材稱儒将”之士。从而,一改传统史志《三国志》、古典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乃至相关戏曲中“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黑面虬髯,忠憨鲁莽声若巨雷、势如奔马、武勇过人”的“黑张飞、莽张飞、猛张飞”等深入民间的武夫形象,不仅粗中有细,且不乏鬼灵精。二相比较,实乃大相径庭,而难被大众信服。

蜀汉大将張飛的真实形象究竟如何?

《知乎》网有专文《张飞岂是多才艺之俊秀文人?》进行了多方位论证,兹不赘述。

知乎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duzx.com/xdxyw/9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