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期李冰修筑都江堰后的又一ldqu

盐,生命必须

万灶晴烟云自减,六花雄阵雪初多。(明·孙承宗《阅中右所盐场》)

洁如雪,白如絮,虽微小平常,却与大千世界里的每一个生命都息息相关,它就是盐。

现代科学发现,食盐的主要成分是NaCl(氯化钠),人体缺Na(钠),就会出现全身乏力、眩晕、恶心呕吐、头痛、肌肉痛性痉挛等症状,长期下去就会引发许多疾病,毛发变白。不仅如此这钠对人体内的酸碱平衡、保持体液正常循环、促进消化液分泌、维持胃蛋白酶作用环境,稳定血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食盐参与了胃酸的形成,还是胰液、胆汁、汗水、泪水、血液的组成成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剧烈的体育运动后,要喝适量的食盐水。

归根结蒂,这和我们地球生命的进化有关。在生命体刚刚诞生的时候,就是在海水中形成封闭的液体循环系统。众所周知,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盐,因此,物种进化至今,不论是胚胎体内组织还是体内器官运转,都离不开盐。

中国人对盐的药用价值和医疗功能相当早,在《周礼·天官·冢宰》中,就有了“以咸养脉”的记载,这是我们的老祖宗对盐的医疗功用的最早认识。“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是中国古人对日常生活必需品的朴素而生动的概括。“百味之主”,盐,早已成为中国人菜肴的最核心的调味品。

盐,战略必备

上古时期,盐是比金子还要贵重的“天藏之物”,黄帝和炎帝之间的“阪泉之战”,以及后来黄帝、炎帝联合打败蚩尤的“涿鹿之战”都是“盐的争夺战”,争夺的对象都是解县盐池。在人类文明发源地附近几乎都有海洋、盐湖、盐泉或者岩盐,人类的文明进程往往与盐有着重大的关系。尧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舜都蒲坂(今山西永济)、禹都安邑(今山西夏县)都选择了今山西西南角这块农业并不发达的地区,究其原因,无非是因为这里有当时中原地区最大的产盐地——解池。

中古古代盐业产区分布图

在美洲这片广袤的大地上,欧洲人到达之前发生的很多战事大都因盐而起。美国作家马克·库兰斯基在《盐的世界历史》一书中感慨:“现在看来,为了盐而打仗非常愚蠢,不过以后的人们看到我们今天为了石油而打仗,也许会有相同的反应。”

正因为此,历朝历代,各个时期,各个国家,都把盐的开采、利用当做重点大事。

李冰治水寻盐

食盐的来源主要源自于中原地区有盐池、南方的海盐,以及天然的地表卤水(古人称之为“盐泉”)和露头的岩盐(古人称之为“咸石”)。古蜀之地不靠海,不临池,不产海盐和池盐,又没有大的岩盐矿,加上交通困难,因此,急需找到新的盐源。

据史料记载,李冰在主持修筑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后,还在整个川西南地区进行大范围地治水,同时也在有意无意地寻找新的盐源。《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时青衣江有沫水出蒙山下……冰发卒凿平溷崖,通正水道。”说的是李冰在治理青衣江(岷江支流,流经今雅安市区于乐山草鞋渡处汇入大渡河),曾在南安县(今乐山市)发现了天然盐泉:“南安县……治青衣江会县溉,有滩……,曰盐溉,李冰所平也”。

李冰来到了南安(今乐山市),见青衣江有一大片石滩横卧在江水转弯处,石滩中有天然流出的盐泉,混合在江水之中,当地老百姓称之为盐溉。野猪、麋、鹿、猕猴等动物常常到此饮盐泉,放牧的猪、羊、牛、马也经常聚在此地依依不舍。当地老百姓诉说,每年夏天山洪暴发,江水陡涨,那些贪恋盐泉,死死不肯离开的牲畜顷刻之间便葬身一片巨浪。江水涌进石滩,流通不畅,便又旋转迥来,冲向对面低洼的良田,致使稼禾荡尽、颗粒无收,牛羊悲嚎、惶惶不宁。李冰听了心情十分沉重,只好舍小就大,以治理水患为第一要务,于是带领大家“遇湾截角”,通过艰辛地奋战,平除了这片河滩。盐泉自然没能保存。

李冰父子治水

中国第一口盐井

然而李冰并没有放弃对新盐源的寻找。“冰能知天文地理……又识齐水脉,穿广都盐井”(《华阳国志·蜀志》)。李冰运用自己丰富的地理知识,发现岷江一带有不少盐泉,水味最咸的则集中在广都一带,通过仔细勘察,最后选定广都的平原与山地交接之处,一个最咸的泉眼开凿盐井。一个“穿”字,便表明这是李冰带领众人有意为之,平去泥沙,凿通上层,将卤水汲取出来。这便是我们已知的中国第一口盐井。

而文中所说的广都,亦称都广,位于成都南部,历史上,广都曾经是古蜀王的治所,位居“都广之野”的中心地带,是古蜀农业文明的起源地之一,也是“天府之国”农业中心地区。广都县,始建于公元前年,与古蜀国成都、新都并称“三都”。《蜀王本纪》言:“蜀王本治广都樊乡,徙居成都。”据考证,樊乡位于成都东南清代华阳县的中兴场,俗称古城坝(今四川成都华阳古城社区)。《后汉书》注:“广都故城在成都县东南”,所指便是这地方。民国龚煦春撰写的《四川郡县志》指出汉代广都县“治今华阳县东南四十里中兴场古城坝。”民国《双流县志》载:“在治东三十五里,乡人称为广都街,城址尚存五六十丈”。

成都华阳广都城遗址

巴蜀盐井冠天下

在广都盐井开凿之后,巴蜀地区又陆续出现了一批盐井。西汉时期,盐井大幅增加。“秦代巴蜀地区有3个县、汉代有18个县有盐井”(袁庭栋《巴蜀文化志》)。汉宣帝时期就在临邛、蒲江开凿盐井20所。

东汉四川制盐画像砖

封面:东汉四川制盐画像砖拓片

音乐及录制:成都艺联汇文化传播

声明:欢迎转发。如需引用、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若涉及版权,敬请联系我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duzx.com/xdxyw/9890.html